2023年12月07日
第11版:理论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王寿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重大关系。守正创新,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坚守正道、革故鼎新的文化传统相承接,又与我们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相贯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保持方向,在创新中扬帆远航。

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的丰富内涵

守正,是指坚守反映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方向和道路。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坚守事物的发展规律,坚守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此,守正体现着一种优势、一种自信、一种定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必须守住中国式现代化的本源、根脉、方向和道路,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如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那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是指对现状的突破与超越,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新事物,包括形成新认识、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建立新制度、制定新政策、完善新机制、获取新材料、改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以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创新体现着一种胆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根本在创新,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在创新。创新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这迫切要求我们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守正创新,就是在遵循事物发展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新认识、进行新创造、推动新发展。守正创新立足现实之需,回应时代之问,突破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羁绊、利益固化藩篱,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跃升,不断提出新理论、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成就,让更多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以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致力于守正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党和国家事业才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辩证看待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知识和经验是社会发展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为创新提供指导和借鉴,从而使人们更有效地实施创新。在实践中,守正就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守好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弘扬历史发展中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守好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本源和根脉。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结果。创新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可以为传统的知识和经验注入新的内涵和理念,为守正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使守正更加丰富和厚重。在实践中,创新就要适应新时代、展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勇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新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境界,切实把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

守正与创新并行不悖,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承续性与变革性、原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守正在于守护本源和根脉,促进创新立本立根,为创新提供定力;创新在于顺应趋势和潮流,推动守正求新求进,为守正增添活力。守正为本、创新为要,守正与创新一体两面、互促共进。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以守正保持创新正确方向,又以创新推动守正与时俱进;既以守正承接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之魂脉,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身立命之根脉,又以创新使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发展壮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讲守正而不求创新,守正就会陷于故步自封;只讲创新而无视守正,创新就会失去稳固根基。因此,守正不是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创新不是凭空幻想、主观臆断。只有在创新基础上守正,才不会僵化保守、唯我独尊,才能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只有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才不会偏离方向、误入歧途,才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守正与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思维模式、两种行为方式,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明确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唯有守正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没有守正,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是守正的保障,真正的守正必定会推动创新。没有创新,守正就会失去蓬勃生机、旺盛活力,就不可能顺应时代、引领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通过改革开放、守正创新,排除了当代中国走僵化老路、走西化邪路的干扰,创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就在于它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以守正为创新夯实根基,以创新为守正提供保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奇迹新辉煌;就能开创新局面、书写新历史、成就新伟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践行守正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肩负起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守正不渝,创新不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作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世界文明的中国形态、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形态有机融合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且积累了守正与创新的宝贵经验。

守道路之正,创路径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相联系,我们党在领导亿万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又不断探索与其相适应的实现路径,为包括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具体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确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再现。

守制度之正,创体制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存在于具体体制机制之中,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所确立的原则和规范,需要通过具体体制机制来实现,具体体制机制的成熟程度,标志着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成熟程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创新具体体制机制入手不断完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使我国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管用,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平稳持续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前提。

守原理之正,创观念之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具有长远的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以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生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思路举措和牢固的信念基石。

守立场之正,创方式之新。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工作路线的高度凝练,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生动反映了人民主体的历史观、人民至上的权力观、人民中心的发展观、人民为本的价值观,并通过集中人民智慧、依靠人民力量、维护人民利益、接受人民评判等具体方式,将其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伟力。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永无停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仅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舞台。只要我们瞄着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大力推进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实践创造新的成就,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摘自《新华日报》)

2023-12-07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6080.html 1 3 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