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王亮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口活动及其碳排放的重要场所,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社区碳排放的降低成为重要指标。“温馨低碳提示!”在京口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印机上、电源开关处,像这样的提示随处可见,时刻提醒:低碳节能放心上。
看得见的“低碳提示”,看不见的“智慧能源管家”。根据国网镇江供电公司发布的《数智技术赋能低碳生态智慧用能社区建设》报告分析,全球能耗的30%来自住宅、公共服务建筑等社区侧能源使用,社区侧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要战场,其能源优化至关重要。社区“智慧能源管家”应运而生。
今年8月,镇江供电公司选取京口区正东路街道京口路社区作为试点,与东南大学开展合作,以电力数据为基础,设计出一套量化评级体系,对社区用能及碳排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给出定制化建议,相当于给社区配备了一位“智慧能源管家”,通过数智技术赋能低碳生态智慧用能社区建设。
作为国家级低碳示范社区,京口路社区逐“绿”而行,已将低碳理念融入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和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今年,全市首个社区低碳生活中心在京口路社区亮相,中心通过设置激光沙盘展示区、发电互动体验区、双碳学堂互动区、低碳书吧畅享区等功能体验区,让“低碳”变得可观可感,厚植低碳理念。
在此基础上,如何将“碳”路进行到“底”?用能方式的优化是重要突破口。
从社区用能情况来看,京口路社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区内目前共计管理5个居民小区,包含3500户居民、7200余人;电动汽车目前保有量达到215辆,公用充电桩2个,家用充电桩100个;屋顶光伏装机容量25千瓦,年均发电量在25000千瓦时。
根据“智慧能源管家”定制化建议:京口路社区可围绕居民节约用电、电动汽车优化接入、光伏就地消纳等三类场景开展低碳试点工作,最终完成源网荷协同自治的低碳生态智慧用能社区发展路径。
据此测算,居民节约用电可实现单月节电21.5万度电,预计减少碳排122.4吨;电动汽车优化充电,预计到2030年可解决750户充电桩的接入需求,户装比达到1.6:1,单月可实现碳减排量达到21.9吨;光伏就地消纳至2025年预计新增接入500千瓦,单月可实现碳减排量34.3吨。
京口路社区的“碳”路,正朝着打造具有可行性、可复制“低碳社区”方案的方向前行。“我们目前和国网镇江供电公司在镇江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技术层面要实现的是用能的可视化,除了最基本的用电量,还有碳的溯源等等,实现用能行为的可视化,进而通过大数据手段和智能分析,主动给用户推送用能建议,这一点非常重要。”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在军认为,除了通过技术手段摸清用能“家底”,低碳社区建设中“人的因素”尤为关键,“这需要通过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激励用户参与节电行动,目前在京口路社区做的一些工作,比如帮助用户节电,一方面节约电费,同时推送电费红包,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节约用能。”
建立碳普惠机制也是一条重要路径。“如果能匹配碳市场机制,将减碳的量‘变现’,或将激励终端的用户采取更优化的用能行为。”吴在军说,不管是定制减碳路径、机制措施激励,还是建社区低碳体验中心,其意义指向都是“大家一起参与,全社会总体的碳减排目标就会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