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崔宁华
眼下正是水稻收割季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蒲圩村种粮大户戴斌华忙得团团转,联系收割、负责运输、张罗晒场,金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小山,250亩的15万公斤水稻入库,疲惫的笑容爬上戴斌华古铜色的面庞,这一年的收获基本落袋为安。
56岁的戴斌华现在是四里八乡公认的能干人,但他的成长一路曲折,原生家庭四口之家,父亲是视障者,视力接近失明;母亲患有严重的气管炎,不能干重活;自己因小儿麻痹症治疗不及时,腿部落下残疾;弟弟遗传了父亲的疾病,眼睛只能感光不能辨物,一家人都是乡亲们口中的“可怜人”,“吃了上顿愁下顿”的困难日子长期折磨着这个四口之家。
“家庭不能选择,路可以自己选择。”戴斌华只上了一年学就辍学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长大后他就外出打零工,维持全家的生计。由于腿脚不方便,又没有文化,经常他干着和别人一样的活,拿到手的工钱却不到别人的一半。
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里父母身体不好,治病也等着用钱。2013年,在镇江做油漆工的戴斌华做出了人生的重大决定,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回乡务农,照顾家人也方便。
“其实回乡务农也不是心血来潮,我之前就注意到,荣炳那么大的地方,只有一挂拖拉机,农忙时轧田(翻田)根本忙不过来。”有心的他怕自己腿脚不便,驾驭不了拖拉机,上去试了试,还真使得上劲,不影响。
思路有了,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买一台拖拉机要七万三千六百元,家里没有存款,几年在外,倒欠了3万多元,买拖拉机老婆第一个不同意。”但戴斌华很坚定,趁着年轻还有劲儿,要努力一把。一个邻居看在眼里,被他的奋斗精神感染,一下就借给他5万元,另两个朋友也给他筹齐了买拖拉机还差的钱。
轰隆隆——2014年,背负着沉甸甸的希望,戴斌华驾驶着崭新的拖拉机一头扎进6月的秧田,开始一段人生新的跋涉。
“那时候信念撑着,在拖拉机上,感觉有使不完的劲。”戴斌华现在还记得,“有一次,轧田六天六夜,早上4时多出门,一直忙到夜里,中间都是待在拖拉机上,基本没睡觉,第七天凌晨2时多回家,才躺下眯了一会儿,就又被人喊起来轧田”。后来算算,差不多这六天六夜翻了近千亩田。
35元翻一亩田,翻田后不是立即有收入,几十户村民连欠条都不打,就是一个简单的口头协议。付出的汗水和辛劳不能立刻变现,家里的生计也出现了问题,甚至连买油的钱都没有,戴斌华一咬牙,把家里仅存的两千多斤稻谷卖了救急,母亲泪眼婆娑,“接下去吃啥?”戴斌华安慰母亲,“妈,您放心,有我一口吃的就有您一口吃的。”
2014年底,期待中的收获来了,他和妻子坐在床上数钱,毛利润13万多元,还完外债,填上一年生活支出的亏空,竟然还有近1.2万元的盈余,母亲放心了,妻子说,“以后你什么决定,我也不拦着了”,戴斌华的心里也踏实了,“回乡务农,这条路是走对了。”
尝到甜头后,戴斌华又购入小型收割机、插秧机,从开始操作的磕磕绊绊,经常撞上田埂,对作物的高度也把握不准,到现在在小地块上都能驾轻就熟,成长为驰骋在希望田野上合格的农机手,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倍的努力。记者第一次看到他时,他正驾驶着小型收割机在一块八分的地块上作业,进退自如,秸秆倒下,稻谷带走,10分钟不到就完成全套收割。
熟练了农机操作,戴斌华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平时都向专业农技人员请教,怎么治虫何时施肥,了解这些后,他开始承包地块尝试自己进行粮食种植。一开始以每亩每年100元承包了20亩地,一承包就是5年。承包第一年,他就郑重承诺,“不会让别人在腊月上门收钱。”他都是刚刚收获,卖完粮食就挨家上门结清承租土地的费用。他一点点积攒的信誉让周围的乡亲都对他挺信任,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年又多租了十几亩粮田。
种田越来越有经验了,他将目光投向附近高庄的成片地块,开价300元一亩,高庄人不了解他,特地到戴斌华家附近打探他的为人,有乡亲直接就说,“把田租给老戴放心,不会拖欠,如果他欠你们的租金,就着落在我身上。”那年,他一下就在高庄包了34亩农田,现在7年过去了,他陆续共在高庄包了84亩田。绝不向命运屈服的他,终于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8年,戴斌华创办了家庭农场,在政策的扶持下,购置了旋耕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承包农田也达到100多亩,全程机械化生产让他底气也足了,“现在机械化、现代化种田,地再多也不用发愁了。”
目前,戴斌华承包农田250多亩,鱼塘30亩,还养了一批鹅鸭,多种经营搞得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两季的稻麦收入,加上他“农机手”收入和养殖收入,除却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纯利润可保证在20万元以上。
随着戴斌华家庭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前来取经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有请教农机方面技术的,有询问田间管理措施的,也有来了解国家惠农政策的,他都热情接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知道一个人在无助时候的感受,能帮一把我都会帮的。” 戴斌华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