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第12版:春江潮

我的父亲是“教授”

□ 王 茜

“在大棚内种植果桑,可减少病虫鸟害,阻隔灰尘雾霾,果品质量上与露天比更进一层。我们这是全国独一家。”父亲正在桑田边神采奕奕地接受电视台的采访。

父亲身后的大棚内,桑葚挂满枝头,或粉嫩嫣红,或紫黑油亮,胖嘟嘟,亮晶晶,令人垂涎欲滴,尝一口,满口生津,甜达心头。那个周末,桑葚采摘基地游人如织,个个喜笑颜开。

笑得最灿烂的,当属父亲的那张脸。身后那片果桑基地,凝聚了父亲多年的心血。

打我记事起,人们就称呼父亲为教授。上世纪80年代,父亲开始共育小蚕,他育出来的蚕头数足、发育齐、体质强,场里就聘请他为实习生讲课。不少农户遇到养蚕方面的问题都喜欢找父亲,他也乐于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父亲本不是教授,讲得多了,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教授”。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蚕种生产模式遭遇诸多挑战,蚕种生产的困难让曾经辉煌的蚕种场变得落寞。

父亲陷入了思考。直到有一天,我在桑田里吃桑葚吃得满嘴青紫的画面,就像一道闪电,给了父亲无限灵感——桑葚营养丰富,属于水果中的新贵。

父亲打起了桑葚的主意。

十年前,父亲带着一帮受他影响的蚕农建立了桑葚采摘基地。已步入中老年阶段的父亲,仿佛找到了年轻时讲课的激情。他先后带人奔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引进了10多个果桑品种,经过精心培育和筛选,最终确定种植台湾大十果桑。

在专家技术指导下,经过多番摸索,基地创新推出了“多层大棚覆盖+地膜覆土+地下电加温”果桑反季节种植模式,通过自主调节,一年四季各个节假日,桑葚均可进入采摘期。

与一般露天种植的果桑不同,大棚内的果桑不是昂首挺胸直立向上,而是弓下身腰,手拉手连成一片,煞是惊艳。特别是三层大棚覆盖和地膜的使用保证桑葚免受蝇虫和农药污染,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采摘基地开放这天,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迫不及待摘下一粒品尝,黑的甜,红的酸,各有千秋,瞬间找到童年的记忆。游客们吃得不亦乐乎,直呼不想离开。

“我们桑葚采摘基地还会再进一步扩大,除了大棚果桑,还种植了40多亩从台湾引进的优质果桑。这种品种叶子可养蚕,果子可食用,待夏天成熟时亦是一道美丽风景。”父亲面对镜头,侃侃而谈。

桑葚采摘基地的名气让落寞的蚕种场重新辉煌起来。父亲和桑葚采摘基地蚕农们的名气越来越大,电视台、报社争相采访报道。周边县市的兄弟单位争相邀请父亲去授课,并都尊称父亲为“教授”。

2023-11-2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4227.html 1 3 我的父亲是“教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