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第09版:镇江周刊

星舰失败与路径的确定性

□ 华 翔

这个月,业内颇为瞩目的马斯克的星舰第二次试飞发射升空,并在社交平台X(原推特)做了同步直播。在全世界科技爱好者的共同关注下,星舰升空3分22秒后,推进器突然在空中爆炸;星舰继续上升了一小会儿后也失去了信号,SpaceX在几分钟后确认星舰已在空中自毁(因为没有进入预定轨道而触发了自毁系统)。

无疑,这是一次失败的发射。然而,面对星空中爆炸的烟火,一小时后,马斯克却在X上写道:"祝贺团队 @SpaceX 团队!",后面还接连转发了好几条SpaceX拍下的星舰的美照,以及网友用Grok(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推出的首款人工智能模型)总结的星舰这次试飞的要点。如是可见,马斯克对这次失败却是非常满意。同样表现出满意的还有业内专家,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Bill Nelson也给SpaceX发来贺电,祝贺星舰在第二次试飞中取得的进展;还有众多网友,比如太空摄影师John Kraus就形容这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射”,也有不同地方的人在网络上分享从自己视角拍到的星舰升空,以至于给人一种它已经发射成功的错觉。

于是,“如何面对失败?”“失败与创新的关系”“失败成功学”“建设一个对失败宽容的体制和社会”等话题在国内舆论场发酵,相关评论文章一篇接一篇。其中的核心内容,几乎一致地是,我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习提升,不断改进,最终实现目标。SpaceX在爆炸后也发了类似的推文:“成功将来自我们所学到的东西,今天的测试将帮助我们提高‘星舰’的可靠性。”

说实话,我们的社会,虽然有一种情结,就是失败了“无颜见江东父老”,但也从未一味地反对失败、究责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在我们的国家,本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所以,马斯克,以及他的周边,对星舰试射的失败,几乎一面倒的呈现欣喜的状态,就不是简单的一个“面对失败、吸取教训、从头再来”的态度就能解释的了。

事实上,马斯克的星舰公司SpaceX一路走来,本就是一部失败史。譬如其星舰原型机SN系列,从2020年2月的SN1到2021年3月的SN11,短短一年,一口气炸了11个,没一个成功的。但每一次爆炸,都极有价值,暴露问题节点,给出改进方向。譬如这一次升空爆炸的SN25,就完美解决了上一次SN24失败暴露出的三大问题,发射台受损、33个安装在推进器上的猛禽发动机全部点火和顺利工作、推进器和火箭的分离。而SN25虽然也爆炸了,却也意味着星舰进入轨道已经到了临门一脚。而所有这一切,都一次次向世人证明着,马斯克在SpaceX成立之初所说的星舰研发模式的有效性。

星舰这个项目本身,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设计成要一次定型的火箭,SpaceX最初的设想便是,计划用一系列的原型测试来逐步改进星舰,最终到达设计目标。用于星舰测试的“测试机”可能将多达几十个,而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将在各种各样的测试中损毁。有媒体言,这很像一种互联网产品迭代的思维。而按照SpaceX的说法,这就是一种“快速失败”模式——“失败得快,但要学得更快。”换言之,星舰研发试射的过程中,每一次失败,都是准备好的,都是确定性的。而这样的模式和路径,马斯克早已高声告诉了全社会。如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每一次星舰失败,却都能赢来欢呼。

于是,想起了梁宁的反思。梁宁,被称为“中关村第一才女”,曾在2000年至2002年,作为倪光南助手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等自主IT系统工作。2018年,中兴事件后!梁宁回忆了她经历的芯片行业的创业往事……其文中的一段话被各类文章反复引用——“体制的集体心智模式,高度依赖确定性。在确定性的框架内,内部人才高度竞争、不能容纳失败。结果就是过度管理。所有的人都以确定确定再确定为荣。不确定是恐惧,是慌张。失败,是羞耻,是污点。而创新、创意,从萌芽到长成,就是与不确定与失败的一路相伴。”

失败,当然是不确定的。但马斯克的成功恰在于,他以一种“失败模式”,将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失败,转化为时间线上也就是路径上的确定。事先已然告之了大家,后面将会一次次的失败;更告诉大家,每一次失败都为下一次纠正错误提供了方向。于是,在社会的认知中,马斯克的每一次星舰失败,都是确定性的。于是,面对失败,也不再有恐惧、慌张,而是更充满希望,也更鼓舞了士气。或许,这才是今日的网络,面对星舰的再一次试射失败,却是全网欢腾的最根本原因。

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马斯克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注解。

2023-11-2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4213.html 1 3 星舰失败与路径的确定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