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进
在高德地图11月13日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对照“城市交通健康指数”这个最直观的数据,镇江实时指数为75.35%,可列入第一方阵“比较健康”的城市。而对照镇江建成区占地面积小,先天“瓶颈路”多、畸形路多,以及近年来逐年快速增长的机动车、非机动车保有量来说,“城市交通健康”来之不易。这得益于镇江交通管理部门向“数智赋能”求解堵良药,“优解”城市交通时空资源的“最大公约数”。
面对镇江东、西走向独具特色的狭长丘陵地貌,路网总体纵横结构并不明显,镇江交管部门因地制宜、极致挖潜,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路口交通组织,提升车辆通行效能。
南徐大道是镇江交通流量最密集的城市干道之一。早高峰、晚高峰、节假日通行车辆呈“潮汐化”密织状态。为了最快速度消散路口滞留车辆,市公安交警支队在交通信号配时优化上下足功夫。
“南徐大道、黄山南路路口是每天车辆通勤进、出城的‘咽喉’点位,早高峰期间断面车流量超过1000辆,今年被列入全市十大拥堵点位之一。我们按照早高峰、晚高峰、日平峰、送学时段等设置了8套交通信号配时,以适应不同时间段的车流量。”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信号配时技术员戚佳鑫表示。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灯控”疏堵效果明显。根据第三方平台监测数据显示,该路段拥堵指数从原来的2.11下降到1.924,降幅达8.82%。
今年以来,镇江在主城区170余个路口建设微波流量监测设备,结合路口、路段和群众出行意愿,形成精细化配时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市区360处信号控制路口共形成信号控制方案5980余套,单个路口配时方案最高达20套。
交管部门表示,通过提升道路交通信号控制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最大化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时间”资源,增强了市民交通出行的便利度。
向“空间”要警力,与地面巡逻民警协同作战,成为打通堵点的又一利器。11月初,镇江首个交警无人机指挥方舱正式投用,这也是江苏省首批上岗、可实现道路交通一键可视的智能“天眼”。与传统“飞手”人工操作无人机,需要赶到现场执行任务不一样的是,无人机指挥方舱实行后台智能化管理,不仅起飞、巡航、降落、充电全自动化作业,无人机上还可搭载喊话器、抛投器、红外探测器等设备,成为交通管理的“空中警察”。
这些无人机每天定时定速升空执勤,在120-150米高处俯视道路情况,后台民警通过指挥大厅屏幕能实时看到巡航画面,对道路交通情况可谓一目了然。
“前方发生碰擦事故,请立即前往处置。”11月17日上午,正在巡航的交警无人机发现官塘桥路上有两辆小车因变道发生交通事故。由于当时车流量很大,事故一发生,后方车辆就出现拥堵。此时,无人机立即悬停事故现场,10秒钟后拍摄完毕,路面交警随即将车辆撤离事故现场,保障了道路正常通行。
让无人机参与交通管理,也是今年5月起实行“镇·畅行”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发生占道违停、拥堵、轻微事故等情况时,可以充分发挥空中智能设备和地面执勤人员的联动作用,以无人机“天眼”调度铁骑“地巡”及时到达指定点位,让指挥、疏导、提示功能在道路疏堵排堵、事故快处快撤中更迅速、更全面,这样的交通勤务管理模式今后将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