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马梁
“走,跟我去蟹塘里下网,顺便看看螃蟹晒‘日光浴’。”11月14日上午9时,刚到扬中市三茅街道万红江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记者,就被合作社负责人孙万红拉到了连片的蟹塘,现场体验池边观蟹的趣味。
和煦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冷意,跟随孙万红骑着的拉有网具的电动车,记者走在养殖基地中,抬眼望去,道路两边的养殖池十分“迥异”:有的池里水清草现,有的池水则是一片浑浊。“这是为什么呢?”
走到即将下笼的池边,记者提出疑惑。孙万红笑着说:“很简单,池水清澈,水草可见的池里,螃蟹都卖完了。而略显浑浊的池里,是成熟后的螃蟹想逃走,一直在移动,搅起了底部的泥土,不少螃蟹都爬到岸上来了。你看,那边还有螃蟹在岸上晒太阳呢。”
果然,就在池水浑浊的养殖池堤坝上,数只个头不小的螃蟹对着太阳吐着泡泡。记者跨过养殖池的围挡,踩在绿色细密织网覆盖的堤坝上,快速走近。谁知,这一举动惊到了原本享受“日光浴”的螃蟹,它们纷纷举起蟹钳,“直起”身子,快速横向移动,朝池水中退去。而就在池水边缘,一只只螃蟹似排队一般,沿着水面和岸边的“分割线”,不急不缓地踱着步子,似乎在寻觅“逃跑”路线。
说话间,孙万红沿着舢板踏上一条泡沫小船,将网具放在船头,转身掀开一个防水大盆,熟练地接起电源,做着开船的准备。这时,一只黑白相间的田园犬熟门熟路地跃上小船,趴在船的中央。“这条狗经常陪我下池,能帮我赶水鸟,很有用。”
随后,在记者惊奇的目光中,孙万红从领口中掏出一个遥控器,随着手指按动按钮,小船尾部的螺旋桨开始工作,推动小船快速驶向一根插在水中的杆子。“你看我这个船,遥控的,还可以任意调整方向。这都是我对养殖基地进行机械化改造的成果。”孙万红笑着说。
记者注意到,除了可以遥控的小船,每个塘口都有一排排崭新的增氧设备,塘口边还竖着一根白色铁杆,上面不但有摄像头,还有无线路由器,底部还有智能化控制箱。按照孙万红的介绍,每个塘口都能实现自动化控制,随时调节螃蟹的养殖环境。“虽然我只养了4年螃蟹,但就这些设备,我投资了300多万。”
“为什么在设备上投资这么多?”面对记者的疑惑,孙万红在船上一边下网一边解释:“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投入,可以大大减少人工作业,我这近150亩的养殖面积,只需要我们夫妻俩加几个工人,每年节约的人工成本少说得有10万元。”
结束放网工作,孙万红带着记者回到基地小屋,停好拖车后,孙万红又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参观他的“升降式捕捞池”。“这是一组以钢管和罗网为架构的便捷式螃蟹销售池,每根钢管上都有一个手摇式升降装置,我会提前将螃蟹洗净后,按照大小规格放进不同的网箱中,如有客人上门,就能便捷地捞起所需规格的螃蟹,十分方便。这也算是机械化基地建设的成果之一。”
虽然养殖“年龄”不长,但孙万红这几年“擒获”的大奖可不少。就在今年11月初举行的“苏韵乡情”2023“大全杯”江苏金蟹宣传推介活动上,他家的螃蟹拿下了“十大金蟹奖”。“我这个人喜欢钻研,别看我养螃蟹的时间只有4年,但前期向各个优秀养殖户取经花了10年,怎么养好螃蟹,我有很多经验。你看我的养殖池里,螃蟹个头是不是都很大,这就是证明。”
螃蟹养得好,销售情况怎么样呢?孙万红介绍,为了追求自然成熟的最佳口感,基地从10月20日才开始正式销售,但每天的电话都是爆满,订单一个接一个。“我的螃蟹都是按照个头卖的,3两重的母蟹和4两重的公蟹是25元一只,3.5两重的母蟹和4.5两重的公蟹是60元一只,4两重的母蟹和5两重的公蟹是80元一只,4.5两重的母蟹和5.5两重的公蟹那就要100元一只了。半斤以上的母蟹和更大的公蟹也有,价格就更贵了,要150元一只。”孙万红笑着说,上市才半个多月,螃蟹已经卖了五分之一,无论是养殖基地还是城里的销售中心,每天都有客人上门,“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