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产业发展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在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重点发力。城市产业定位从“面”精确到了“点”,产业集聚更能形成规模,城市之间也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城市竞争,越发激烈。《瞭望》新闻周刊2022年12月就有报道,长三角半数以上城市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我们的城市亦有例,船舶海工产业链是镇江重点打造的制造业“四群八链”中的一链,但与此同时,进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的却是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有南通,有泰州,有扬州,没有镇江。如此背景下,我们如何锚定产业方向,怎样实现产业集聚,是一个必须思考清晰的问题。
11月1日至4日,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CREC2023)在无锡举行,73个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合作金额总计1286亿元。如此规模的产业集聚,背景恰是今年初,无锡正式提出打造具有国际标识度的“新能源装备之都”,在新能源产业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
应该说,新能源产业,无锡起步较早,基础较好。2001年无锡尚德的创立,是标志性的事件。尽管其后,无锡尚德于2013年破产重整,但“一鲸落而万物生”,尚德给无锡带来了完备新能源产业链……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新能源之都”的名号,终落到了无锡的隔壁兄弟常州头上。常州也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闭环和在全国独一无二的产业链规模,在几乎所有的新能源产业赛道上都搞得有声有色,成为全国各地级市里绝对的先行者和领跑者。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常州已落户200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总投资超 900亿元;储备项目199个(其中总投资超百亿元的有6个)。这样的现实竞争态势,究竟怎样才是适合无锡的新能源特色之路,无锡提出“新能源装备之都”的发展目标,其思路就颇具深意。《瞭望智库》的最新文章这样解释——以自身禀赋放大比较优势,通过掌握科技自主性强、附加值高的新能源装备环节,放大话语权,在行业的全链条中,立志新能源执牛耳。更通俗的理解则是,你做到了“深一米,宽一万米”,那我们就努力“宽一米,深一万米”,在细分赛道重点发力,也做成绝对领先。今年初,无锡提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现有的装备制造为支撑。也所以,本届新能源大会上,无锡还发起成立了“长三角新能源装备产业生态合作组织”。
产业定位从“面”精确到“点”,从而实现产业破局。同样的例子亦在蚌埠现实发生。
长期以来,蚌埠给人们的印象是“老工业基地”。前几年还因经济负增长,一度被外界看衰。但几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蚌埠的产业破局。今年4月,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在蚌埠开幕;5月,中国·蚌埠空天智造产业园正式揭牌。两大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相继亮相蚌埠,引发广泛关注。另外,由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成效突出,蚌埠市获2022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决策》杂志关注“产业破局,蚌埠做对了什么?”,发现其突破路径正是——产业定位从“面”精确到“点”。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蚌埠市主导产业定位变动频繁,一次次错失了发展机遇。产业发展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在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重点发力。清醒的认知之后,蚌埠在其原有的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进一步再细分、再聚焦,最终提出集中攻坚突破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
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过去蚌埠提“硅基新材料”概念宽泛,没有明确方向,产业发展缓慢。现在则定位为新型显示产业,在实践中又进一步聚焦玻璃基板、柔性玻璃、显示模组三个关键环节。目前,蚌埠市新型显示产业已形成“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产业链雏形,并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显示产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地区。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蚌埠显示模组产业集群入选。
另一个例子是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在“万物互联、智能传感”时代,智能传感器产业空间巨大。近年来,深圳、苏州、无锡、郑州等地都在积极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蚌埠是全国三大传统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但如何在与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高手对决中,不仅不落下风,而且要有自己的核心优势。蚌埠的选择正是再细分、再聚焦,集中发力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传感器赛道。依托龙头企业,蚌埠市先后组建了国家发改委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安徽省MEMS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安徽省集成电路及特种器件封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蚌埠“中国传感谷”也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点支持,成为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在省市联动的政策加持下,一个产业集聚快、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新星”正在升起。
过去,我们对产业的大量研究,多数都集中在产业大类、至多产业中类的研究上。城市产业定位,也基本集中在产业大类上。譬如一段时间,长三角城市的钢铁、石化、汽车、装备等产业遍地开花,产业同构被广泛诟病。在既定的产业升级路线谋篇布局,在有限的产业赛道中激烈竞争,三四线城市谋求产业突围破局,往往面临囧境。但今天,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产业类型的多元化创造了更多可能,产业赛道更加丰富。无锡与蚌埠恰告诉我们,产业发展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在关键环节和细分领域重点发力。产业定位从“面”精确到了“点”,产业集聚更能形成规模,城市之间也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更有了产业协同合作的更广阔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