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开宝瑞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唐·李白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思远书》中,以特有的“吴均体”由衷赞叹沿途山水之美。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奇山,即是富春山;这异水,则为富春江。
江山如此之美,自然令人神往。千百年来,水送山迎,鹭飞鱼跃,一位又一位诗词大家,一个又一个丹青大师,或乘一叶扁舟,或沿溪独步,或山间穿林,观两岸烟林,赏半溪山影,发思古之幽情,叹人生之须臾,敬高士之风范,于是,这里有了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有了浓淡得体、形神兼备的传世名画,有了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又使得本身清新秀丽的富春山水有了人文底蕴,恰是锦上添花,更有了诱人魅力。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一湾江水静静地流淌,连绵起伏的群山默默注视着世间的一切。山水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这碧水青山间,各色人等来来往往,有的小住几日,有的经年累月,有的相伴山水一生;有的似仙人一般,飘逸而来,潇洒而去,不带一枝一叶,不留一字一语,来无影、去无踪;有的三两相约,聚于钓台,对一张琴、一溪云、一壶酒,“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此处无荣辱;有的在此因受天山共色感染,或受清风朗月熏陶,感慨系之,文思勃发,吟出一首诗,赋上一阕词,留下一段佳话。
岁月遗印记,山水有清音。今之视昔,在这富春山水,所有来来往往,皆因着一人、一画、一文。
这一人,当然是严子陵,前前后后无与伦比。
严子陵,名光,浙江余姚人。他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而改姓“严”。他有能力去朝中做官,因他“博学多才、少有高名”。他有人脉,而这人脉是通天的,是谁?说出来吓人一跳——汉光武帝刘秀。最关键的是,刘秀三番五次请他辅佐朝政,但他对从政不感兴趣。一次,刘秀亲自去看望严光,严光高卧如故,刘秀到床前问道:“子陵,你何故不肯助我也?”严光回曰:“从前唐尧是有道明君,想请巢父帮他治理国家,巢父听说要他做官,认为耳朵都被弄脏了,忙用水洗耳。人各有志,岂能相迫?”刘秀将严光请到宫中,当面封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并不称谢,亦不辞行,携妻回到桐庐,隐居富春山中,“一领羊裘一钓竿”,晴日耕钓,雨天读书习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直至终老,享年八十岁。
严光不事王侯,淡泊明志,归隐山水之间,享受林泉雅趣,其风其范,凝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深受文人雅士敬仰。自此,富春山水因严子陵而闻名,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尤以唐宋文人为盛,他们对严子陵的崇拜度高居历代之首。
诗仙李白来了,写诗颂其“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
张继的客船来了,拜谒子陵钓台,题诗曰:“旧隐人如在,清风亦似秋。客星沈夜壑,钓石俯春流”。
大文豪苏东坡来了,他立于钓台古迹,发出“不作三公,归来钓、桐庐江侧”之赞叹。
爱国诗人陆游来了,他夜观严光祠碑,有感而发,写下:“登堂拜严子,挹水荐秋菊”。
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来了,带着崇敬,怀着景仰,不仅修缮钓台,还为严子陵建祠,并亲自书写《严先生祠堂记》,记中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是对严子陵风骨的最高评价。他的风骨不仅仅停留在山水之间,还走进了世世代代人的心里。
美丽的富春山水涵纳了严子陵,严子陵成就了美丽的富春山水。
江水静流。时光悄逝。从汉至元,经三国、晋、隋、唐、宋,千年之后,又一人物来到富春山中,在此隐居七年。七年里,他专心作画,竹笠芒鞋、蓑衣策杖,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画,不做他事,别无他求,唯一心愿:将这秀丽的富春山水绘于纸本之上,以水墨长卷徐徐展示给世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年近八十动笔,到八十六岁去世,整整七年,只为画这幅画。七年,两千五百余天,心血耗尽,画成人终。
他,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七年磨一剑,终成《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卷长达7米,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画中,江流潺潺、渔人晚归,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扁舟垂钓、野林游嬉,重峦叠嶂、近树苍苍,尽揽富春山水之神韵,尽显炉火纯青之境界,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因着这幅画,富春山水扬名于世,黄公望更是为后人所敬佩。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寻觅黄公望画笔下的实景,有人感叹:老先生画的不只是美景,画里还有他的精神追求,还有他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确实,黄公望用一幅山水长卷表达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而历史上把自己的哲学观念融入文人画作,就是由这幅画开始的。
所谓一文,即是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写富春山水的著名美文,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的精品。他文中描绘的山光水色,以及由此幻化出的清新自然的意境,读来怦然心动,读后悠然神往。
我曾捧读此文,高声诵之: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纸上得来终觉浅。总想着身临其境,获取真情实感。
今年仲秋时节,约了几位文友,自驾来到富春江畔,在依山傍水的芦茨村住了几日,感觉甚好,正是:“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富春山水,青碧长卷今依然。时近中秋,夜晚月色溶溶,坐于岸边,看清辉洒满江面,迎金风拂面入怀,心里想着与这山水紧密相连的一人、一画、一文,想告诉严公、黄公、吴公:“你们喜爱的这富春山水,如今更加美丽!”
倘有来世,希冀你们“还归富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