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折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碧波轻扬的河塘清澈见底,美好生活的画卷跃然墙面,再远处,稻浪滚滚,涌成金色的海洋……这些美景,都是镇江乡村如今的“常态”。
近年来,镇江按照省、市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部署,统筹协调、狠抓落实,突出固强补弱、健全管护,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农民群众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月月有新、季季有变。宜居宜业的镇江乡村,已成为苏南大地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正以亮点串线成面的喜人态势,绘就风光“镇”好的绚烂画卷。
特色打造 田园精彩纷呈
金秋十月,走进丹徒区世业镇卫星村二十二圩自然村,一座美丽的“彩虹长廊”沿着河边蜿蜒展开,水中的倒影和岸上的长廊相映成趣,为日渐萧瑟的秋日增添了绚烂的色彩。而这只是该村“特色”的其中之一。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近年来,我市严格依据《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版)》《镇江市区镇村布局规划(2020版)》等相关技术文件要求,以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和动态更新作为乡村空间优化的指引,合理确定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推动乡村公共资源优先向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三类规划发展村庄配置。2022年完成村庄规划编制48个。
打造新时代和美乡村应拒绝“千村一面”,因地制宜的“特色化”打造,才是新时代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将“微介入、微改造、微投入”等理念灵活运用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过程,因村施策探索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产业引导型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以句容市茅山镇何庄为例,通过结合丘陵地形地貌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集中建设一批江南民居,成为茅山老区农房改善的先行示范。
特色乡村建设,离不开乡土文化的“内涵支撑”。近年来,我市专门建立了“设计师下乡机制”,加强水体岸线、建筑院落、景观小品等节点重点把控,充分发掘老房子、老物件、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传统美食等元素,保护和传承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塑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乡风乡貌。在当下的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柳茹村等传统村落就通过非遗文化深入挖掘,让老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优化重塑山水、田园、村落的基础上,我市还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结合乡村实际发展现代农业、特色种植业、手工业、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构建三产联动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同时,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社,培育职业农民,吸引村民回乡创业,以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其中,“丁庄葡萄”“西冯草坪”“唐陵苗木”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就是“兼修式”发展的代表。
截至目前,全市涉农市(区)965个规划发展村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庄。其中,还成功创建了32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整治为先 乡村越发“清净”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围绕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延伸拓展的新要求,组织发动各地依托各类节庆假日,广泛深入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今年以来,各市、区持续围绕“八无”工作标准,紧盯“两部”“四沿”“五旁”“六地块”等区域,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累计发动群众约53万人次,全市累计清理各类农村积存垃圾15.68万吨,清理河塘24338口,沟渠9573公里。
定期调度,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40多次,各地党政领导先后480多次调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县两级督查共发现问题5336处,整改完成5322处,排查整改沿路废品回收点问题1029个,残垣断壁、乱搭乱建、破旧房屋问题1658处。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体系建设,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络。截至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累计建成垃圾分类示范乡镇19个(其中省级示范乡镇7个),35个乡镇开展垃圾分类设施覆盖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省下达任务指标,我市2022年、2023年共7908户农村户厕改造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此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我市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49个,累计完成治理行政村183个。
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我市在全市推广“六有”长效管护机制,按照月度检查、季度通报、年度考核机制,推动“六有”长效管护机制有效运行。其中,扬中市常态化管护确保人居环境常态化保持案例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城市更新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典型案例选编》。今年9月,我市印发《关于开展“三联四治五美”推动村庄环境常态长效整治的意见》,为村庄环境整治贴上“不可松懈”“久久为功”的责任标签。同时,各市、区还不断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文明良好生活习惯、绿化美化庭院,实现“突击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
保障完善 乡韵由“表”向“里”
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完成乡村“美”这一主旨任务,更要让生活在其中的村民们在宜居的体验感上更上一层楼。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聚焦“办好为民实事”,推动设施建设由“弱”向“强”。在农民群众关注的道路改造、村内亮化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方面,2022年,我市依托各级“一事一议”项目,全市共实施农村道路改造项目140个,总长度79.56公里;文化体育场所建设项目16个,总面积18236.2平方米;村内亮化项目25个,新增路灯2458盏;村容村貌改造项目14个,总面积65627.4平方米;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项目3个。
在提升村庄公共环境质量方面,我市全面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与城镇道路和村内道路的衔接,加强通自然村(组)内部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三电”线路整治,排除安全隐患,推动线路整齐有序治理,2022年,全市新建农村公路79.4公里,全市通自然村(组)主要道路硬化率100%。
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整合优化公共文化场馆、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服务设施,打造了一批句容戴庄赵亚夫工作室、扬中新坝陈履生博物馆、丹阳大钱村钱云宝纪念馆等各类“馆、室、站”的“文明实践+”综合体,形成纵向三级覆盖、横向拓展延伸的立体化阵地网络。2022年,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实践所61个、实践站697个,实现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同时,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治理高额彩礼 抵制大操大办 减轻人情负担”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管用的工作机制,推动农村婚丧风气逐步好转。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文明镇3个、文明村15个、文明家庭3户,省级文明镇19个、文明村64个、文明家庭16户。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引领十分关键。按照《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市)区建设评价指标》和《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县(市)区建设评价打分细则》要求,我市不断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建设计划,明确建设重点,有力有序推进,2022年度建成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5个、示范村42个,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周迎 毕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