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绿色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制造体系培育壮大,工业迈出铿锵有力的绿色发展步伐。“十三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2.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0.9%。其中:2021年,是全省5个节能年度目标完成地区之一;2022年在省高质量考核中列Ⅱ类地区第一。
培育绿色工厂 敢于先行先试
聚焦关键领域,敢于先行先试,我市全力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2016年以来,我市以培育绿色工厂为突破口,努力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取得明显成效,跻身全国11个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成为全省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唯一入选地区,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工信部中期评估。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工厂”项目课题研究,率先开展市级绿色工厂培育认定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24家、市级155家,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市级以上2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2个项目入围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专项扶持3600万元,为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坚持制度先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工业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2016年9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签署绿色工厂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绿色工厂创建试点工作。2017年1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出台了“绿色工厂”认定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厂房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高效化、车间智能化”的“绿色工厂”培育方向,全市绿色工厂创建工作从此有章可循,当年就有6家企业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1。
优化服务指导。每年摸排建立国家、省、市绿色制造单位培育库,梯队化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召开全市绿色工厂创建专题辅导会,邀请国家工信部节能司和省工信厅节能处领导亲临现场指导;组织开展绿色工厂创建 “专家服务直通车”等系列活动,邀请赛迪研究院院长刘文强等行业专家对企业创建工作进行辅导和诊断,通过专家集中授课和“一对一”企业现场把脉,提高企业创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政策激励。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市级经信类专项资金中,设置绿色工厂创建专项,对入选市级以上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分档奖励,2017年以来,累计落实市级专项扶持资金1360万元。
创新金融服务。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绿融贷”产品,为绿色工厂建设提供专项授信额度100亿元,对荣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绿色工厂”称号的企业,在实行同等条件评测系统利率基础上分别实施下浮15%、10%和2-8%的利率优惠。
浓厚创建氛围。强化先进典型培树,发挥示范带动引领,在镇江日报连续刊发“春天去看绿色工厂”系列报道,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展示了我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成就,营造绿色工厂创建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企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强化能耗强度管控 推进工业节能降碳
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节能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达到预期目标。
严格能耗强度目标管控,分解下达各市、区2023年能耗强度目标任务,每月跟踪监测相关板块、重点行业及重点企业用能、用电等情况,每季发布节能预警通报,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督促立即采取相关措施。
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推进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对年耗能1万吨标煤以上的68家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下达年度能效提升目标。制定《镇江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节能诊断,深入挖掘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加强重点用能企业(项目)监管。树立“以能效论英雄”的发展导向,完成重点用能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发挥节能监察监督保障作用,完成78家企业的节能监察任务,提出监察建议51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份;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从紧从严加强“两高”技改项目管理。
实施绿色制造示范工程。建立年度培育企业库,举办创建专题培训班,新培育市级绿色工厂37家、绿色园区1家,推荐26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10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申报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强年初排定的35个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的跟踪调度和指导帮扶,全力做好省、市级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辅导。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求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从源头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制阀门。立足“双碳”战略目标,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工业领域正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努力,并肩前行,以“跑起来”的奋进姿态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镇江新实践筑牢绿色屏障!(郭升荣 陈志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