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向然 张亮
本报记者 张驰川
今年4月起,我市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半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高标定位、严密组织、综合施策、系统发力,有效推动了专项整治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向发力积极推进
我市把本次专项整治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左右协同抓落实、上下联动强作为,确保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
据了解,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审定印发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以相关市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12家部门同志组建办公室及五个工作组。全市先后召开专项整治动员部署会、调度会、联席会等167场,狠抓任务落实。市公安、交通运输系统针对行业特点细化工作方案,强化跟踪督促推进;各市、区因地制宜制定举措,组建由政法委“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全市形成了上下贯通、条块融通、层层抓落实的专项整治工作格局。
市专项办出台通知,建立“四项机制”,促进常态长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通过信息周报、工作月报,强化全周期跟踪统筹协调;建立线索处置机制,细化登记、移送交办、核查、复核各环节具体要求,确保线索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建立整治销号机制,属实问题线索要求限期反馈整治情况,并由市专项办核查,验收认定后予以销号;建立督导督察机制,市专项办抽调6部门同志,赴4个市(区)开展专项督察,并专门印发通知跟踪督导发现问题整改。全市共开展各类督导督察102次,有力推动了真查真改。
深挖细照成果显著
专项整治工作中,市专项办定期调取12345政务服务工单数据,分析研判、梳理问题;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随机抽查112份行政处罚案卷;实地暗访“非法车辆‘老头乐’上路载客”现象,并移交问题线索。市公安局开发道路监控大数据综合实战研判分析平台,专项整治以来共抽查案件8000余起。市交通运输局共开展“法治体检”5场,抽查执法全过程记录视频125条、行政处罚案卷845件;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为谁执法、如何执法”大讨论活动,组织执法人员自省自查自纠。全市检察系统共制发道路交通安全领域行政纠正违法检察建议13条。
各地各有关单位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发布专项整治通告,主动倾听民声。市公安局常态化走进辖区单位、企业搜集工作建议,征集问题线索36条,均逐一回应。
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交警等部门开展“执法开放日”活动4场,邀请法治监督员、企业行业代表、媒体记者等46人次,现场监督非法网约车、非法包车等查处过程。市专项办举办两场座谈纳谏会,听取客运、货运、驾培、网约车行业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代表意见建议;设计印发宣传折页4000份,面向社会发起问卷调查,线上有效填写近400人次。截至9月底,全市已召开座谈会78场,走访企业等管理服务对象2764次。
聚焦实效强化整改
专项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注重“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结合,瞄准执法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市公安局启动城市道路交通“镇·畅行”工程,成立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服务中心,全市共调优信号灯253处,新增交通标志牌413块;探索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撤”,建立“1分钟接警、3分钟到达现场、5分钟恢复交通”的快速反应机制,今年7月以来城区范围内简易交通事故快处率达75%。市交通运输局落实“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综合执法新模式,截至9月底累计为165家企业进行失信修复;推进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推出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开展“邀约式”安全生产检查服务13次;提升服务质效,“免检”新政惠及19家船企,新建2家交通运输行业法律服务站,优化出租车投诉处理流程,落细落实道路普通货运车辆年度审验省内通办等,让群众少跑腿。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18部地方性法规回头看”活动,已初步完成《镇江市农村公路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调研摸排。市司法局有序推进《镇江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等3部行政规范性文件修订工作。
围绕执法关键环节,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等六部门共同签订《联合执法框架协议》,推进精准解决跨部门执法管辖脱节问题。市交通运输局修订行政处罚案件移送工作制度,出台执法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等六个制度文件。扬中市、丹徒区相继出台文件,建立行政检察监督与交通运输行政执法协作配合机制,提升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