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穿过两扇不锈钢大门,到达一处水泥场。下车后放眼一看,一格格细致划分的养殖池,清爽明亮的淡蓝色底部“贴”在一个个塘沿上,靠近岸边的水面上还能看到一根根水草浮动,水草下不时还有一双双小眼睛时隐时现……大变样了。
这里是丹阳市吕城镇益晶家庭农场,一个拥有230亩面积,以蟹为主的水产品农场。农场主赵夕荣常年住在农场中间的一栋小楼里,这既是他的休息处,也是销售处。
在小楼外等了5分钟,赵夕荣骑着电瓶车赶了过来:“我在整理冷库呢,有养殖户来买货,还没弄完,我先洗洗手。”
早在10年前,他就在农场外建了冷库,用于存放养殖螃蟹的冷冻杂鱼。“用冷冻小鱼混着其他健康饲料喂养螃蟹是我多年的习惯。螃蟹好不好吃,这个就很关键。周围有养殖户看我这样做,也到我这来买一些,我干脆就把这摊事情也做了。嗨,从一大早忙到现在还没歇过。”
记者追着问:“一大早是多早?”用毛巾擦了擦手,赵夕荣坐在凳子上说起了自己的一天。
“螃蟹是9月25日开始销售的,自打那天起,每天早上我的闹钟就是4:30。起床后和3名工人一道收蟹笼,按照大小进行分拣。到了9:00左右,客人上门买螃蟹,捆扎、装箱,一上午难得有闲。一天下来,至少要卖近300公斤螃蟹。这份苦还得吃2个月。”
老赵边说边做着手势,不时指着旁边并排摆放的三个大塑料箱。“这里面都是今天‘起’出来还没有销售的,我捞给你看看。”
说着,老赵就拿起抄网,在水箱里轻轻抄底,随着手臂的抬升,一大网背青肚白的螃蟹露出水面。刚一出水,螃蟹们就四散攀爬,‘逃出’网抄,随后快速掉回水箱里,溅起一朵朵水花。
“今年的螃蟹个头是真不小。”记者说。赵夕荣接过话头:“去年3-3.5两重的母蟹占大头,今年是3.5-4两的为主,个头确实比去年大一些。但今年的价格没有去年高。”
原来,今年螃蟹价格较之去年有所回落,3两重的母蟹价格120元/公斤左右,加上坚持不去批发市场的“在家销售”模式,今年的销售势头让赵夕荣觉得担得起“平稳”二字。
站在养殖池边,一条小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赵夕荣解释:“这是今年新采购的自动喂食船,一小时可实现50-60亩水面的投喂,效率很高。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在不同塘口之间转换时,需要牵引,总的来说还可以。”
记者发现池塘边多了几根竖杆,上面有太阳能板和探头,水面较低的养殖塘口中间位置,还有一个设备露出水面。赵夕荣指着远处的竖杆说,这些都是丹阳市农业农村局为试点项目新建的设备,竖着的是检测气象、风力和温度变化的,水里那个是检测水质和含氧量的,岸上还有总控集成箱,那是随时给塘内供养的……“我也不太懂,但听说这里的数据农业部门在办公室就能直接看到,还能给我这边及时提醒和指导……”
这一季螃蟹销售还未‘满月’,赵夕荣的“辛苦日子”依旧持续,但他心里却淡然得很。“这么多年做水产行当,习惯了,只要螃蟹卖得好,再辛苦心里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