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宇琴 李明明
本报通讯员 周健 张浩
“我们将物联网和大数据引入智能制造系统,所以整个生产是自动化的。这个车间两侧是原材料上货区,分别生产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分开同步生产,整个车间对洁净度的要求非常高……”近日,在企业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在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可视化电芯生产车间,通过300多米长的走廊两侧的窗户玻璃,管窥当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的缩影。偌大的车间里除了监测设备和正常工作的少数工人,几乎看不见人影,取而代之的是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AGV小车、机械手等在井然有序地上料、下料、搬运……
“我们的机器人不仅会自行作业,而且没电了还会自己去充电。”在位于镇江新区横山路的孚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电芯一号生产车间,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江苏省首批智能制造认定企业,孚能科技通过支撑流程数字化、使能流程数字化和运营流程数字化建设,推动研发、生产等核心域的数字化集成,实现智能检测、智能物流、智能判断、智能处理、智能存储等。智能制造正引领孚能科技跑好新能源国内市场和产业出海的“升级赛”。
在11万平方米的电芯一号生产车间,墙壁上电子屏幕实时显示着车间内的温度、湿度。恒温无尘车间里正在加工电芯的极卷,每台机器上都安装物联设备,在智能系统控制下,生产浆料自动拌匀后涂抹于铝箔和铜箔,检测、烘干,然后完成电芯收卷。“一片铜箔的厚度6微米,只有一根头发丝十分之一的厚度。”电芯的极卷加工完成后,电芯由AGV小车托举至下一个自动流水线,经过切片、叠片、焊接极耳,形成导电通道后,用铝塑膜封装,再注入电解液,静置、检测、包装后,一片片新能源汽车用软包动力电池就正式下线。
极卷,是新能源生产领域的专业名词。同样两个字如果是形容词,多少也反映了新能源企业当下争先恐后的发展状态。在企业电芯生产车间,在智能安全防护措施上,这种“极卷”肉眼可见:这里所有的生产机器设备基本“与世隔绝”,全部封装在可视化的箱子中作业。每一台设备都安装上了智能物联安全锁。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全门一旦打开,机器就会停止作业,保证了人的安全,虽然整个车间的工人屈指可数,但人的安全防护仍是第一位的。”
除了安全生产,电池的安全性能、续航里程也是新能源企业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产业制造“卷”的方向。目前孚能科技批量供应的电芯能量密度为285Wh/Kg(瓦时每千克),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孚能科技在行业内首家使用高比能硅碳复合材料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研发验证的330Wh/Kg电池技术,实现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双提升,被USCAR(美国汽车研究委员会)评价为“迄今为止验证过的最佳电池技术”。
眼下,孚能科技正在攻坚400Wh/Kg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以及固态电池技术,其中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供应客户,计划通过数代产品的迭代最终达成全固态电池的量产应用。面向“TWh时代”(TWh是电量单位,1TWh等于10亿KWh,马斯克提出,2030年动力电池的生产规模将形成TWh规模,从GWh到TWh的量级变化必然会对现有的工艺和生产制造产生革命性颠覆),企业全新开发的SPS(Super Pouch Solution)兼容三元、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多种材料,首创软包无模组集成设计,充电10分钟便可行驶400公里。
“卷”不仅在技术的创新迭代,也在其中的绿色环保理念。“提供绿色能源,构建智能世界”的企业使命已植入每位孚能科技员工内心。近年来,孚能科技以节能、减排、增效为目标,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制造体系,通过采购国际绿电证书、园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绿电”制造——
2022年企业新安装屋面光伏15.4391MW,年光伏发电量2104.06万KWh全部就地消纳,实现14535吨的二氧化碳减排;目前企业超过24万平方米的工厂屋顶安装31.4753MW的光伏屋面,预计年光伏发电量3100万KWh全部就地消纳。在此基础上,企业使用区域内热电联供装置产生的多余蒸汽以降低电耗,并实现了对生产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和可循环利用。
2021年至2022年连续两年,企业为海外客户生产的产品获得德国权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生产”证书,成为行业标杆。目前,企业生产的大部分动力电池供应德国奔驰集团、土耳其TOGG等汽车生产商。从镇江“走出去”智能制造、低碳技术正不断激活新能源企业创新发展“双引擎”,孚能科技为新能源行业发展持续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