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鹏飞
近些天,说不出个什么原因,脑海中经常闪现出“志民”两个字,那个文气、白净、戴着眼镜的帅哥就浮现在眼前,嘴角微微上扬,笑眯眯的模样,带着点浅浅的酒窝,一如往常。
他离开了我们,太意外,太让人伤悲。
可,我总感觉他并没有走,就在这座城市,正在那个堆满了材料的办公室里伏案疾书,就如同在这之前,我还真有段时间没见到了他一样。
前几年,写过一篇怀念一位老领导的文章,当时有位好友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我有点拗,没听他的劝,倒不是要去打扰逝者,只因总是想起他的好,谁让人与人相处会生出那么多情感呢?
在志民还没有调入政府办工作之前,就知道他是位名气很大的记者,先是在《京江晚报》,后来在《镇江日报》,经常看到“许志民”3个字,拜读他的大作。记得2002年,他和我的另外两位好友刘兰明与姜木金,一起赴浙江学习考察,以“民资潮涌温台大地”为开篇,连续在《镇江日报》刊发了6篇报道,形成的“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启示录”让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镇江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他们满怀激情的鼓与呼分不开。
这就是媒体的力量,更是优秀记者们的使命,而志民与他的同伴,以悟性、辛勤和专业,有力担起了这副担子。
真正零距离领教志民的文字,则始于2008年。那年5月,我有幸成了他的同事,他当时已在政府办工作5年,是综合一处的处长,在“两办”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要担任这个处长,首先必须具备出类拔萃的写作能力。几个月相处下来,我深感,他起草的报告、讲话和文章,思路开阔,新意迭出,内容丰满,大气清爽,真是文如其人。
对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而志民总是加得最多、熬得最苦,且从无怨言。2011年,他到市委研究室工作,可长期辛苦落下的脊椎毛病一直困扰着他,很多时候连坐都无法坚持;后来又到市委办公室和市纪委工作,总是兢兢业业,忘我付出,出色业绩和优秀人品赢得了交口称赞;其实这一次,他已累得头脑发晕,依然没有请假休息,引用市委、市政府在追授他“镇江市劳动模范”称号决定中的话说:“他以生命诠释初心,用行动书写担当。”
对这样的肯定,相信他能感知到。
志民是记者出身,自有多才多艺的特质,虽然大学学的是工科。2016年,市委研究室主办的“金山智库”公众号刊发他的随笔,《享受古典——音乐欣赏与唱片收藏漫谈》一文,洋洋洒洒四五千字,颇有一种通晓中外、信手拈来的感觉。
一位公文写作者能写出这样专业的作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大家就觉得他厉害,如此,更是敬佩不已。
我认真拜读过此文,那么多的曲名、人名、故事和对古典音乐的透彻领悟,让我这个连“哆来咪发”每次都要从“哆”开始数起的乐盲深感汗颜,更打心眼里佩服,那个时候他就已喜爱古典音乐20年之久了。
志民的摄影也是大家公认的。他悟性极高,他的那些长焦镜头风景照片,总是充满了阳光、绿色和希望,静谧、唯美、大气。我经常“盗用”发给好友用作早晨的问候,许多不明就里的好友回复说:拍得真好,专业水准!
现在,我把这些称赞归还给它真正的主人。
我知道,志民心中有这样的打算,等退休以后,再写上更多音乐欣赏的随笔或干脆出本书,也会继续摄影创作与分享心得,他有这个天分,有这个爱好,有这个实力,只恨,天妒英才。
志民是个帅哥,与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温润如玉,有谦谦君子之风。曾经的同事如今已是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的宇文家林评价他“德才兼备”,我俩共同的同事景有军说他“既有才气又有胸襟,像对待自己文稿一样帮助同事把关,而且总是用铅笔去修改,无不给人以谦虚之感”。而我一直在心中深深钦佩的是,志民的善良、勤奋、真诚与优秀品行,并没有因为职位的变化而变化,这,非常不容易。
志民的离去,让镇江失去了一位英才,让我们痛失了一位最好的兄弟,也让我在想,人在这世上一生,到底为了啥?
我知道,有许许多多的使命、任务和担当,但有一条特别珍贵,就是留下个好名声,虽然可能有人会说,名声有个啥用?
要说没用,也许真没什么用。不过,当人们想起你、说到你的时候,假如能说你这个人还不错,甚至还能举些例子,提起你帮过的忙、做过的好事包括留给人家的美好,那就知足了。
这是志民教给我的。
好好向他学习,永远记着这位一心为公、志在为民的好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