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长富
对于教师,唐代韩愈《进学解》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依靠他来传授圣贤之道和学业,解答困惑的)。镇江古代也曾有过不止一位知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唐代萧颖士(约709-760年)就是其中与润州(古称朱方,唐代治地京口,今镇江)关系密切的一位。
萧颖士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都载有他的传记。《新唐书》记载说:“(萧颖士)奉使括遗书赵卫间,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留客濮阳,于是,尹徵、王恒、卢士式、贾邕、赵匡、柳并等,皆执弟子礼,以次授业,号萧夫子。”(意为:萧颖士奉使到赵州、卫州一带搜寻流落于地方的书籍。他长期逗留在外,不回朝廷交差,因此被负责机构弹劾罢官,停留并客居在濮阳。在当地,尹徵等人都拜他为老师。萧颖士依照先后次序,给他们传授学业。当时人都称他为萧夫子。)《旧唐书》记载说:“是时,外夷亦知颖士之名。新罗(今朝鲜)使入朝,言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当时国外人也知道萧颖士的名声,新罗国使者到唐朝朝见皇帝,说新罗人希望聘请萧颖士到新罗当老师。)由此可见萧颖士在当时教育界的成就和名气。
萧颖士这样一位历史名人,无论从他个人的经历,还是从他的家世看,他都是与润州有着重要的联系。从个人的经历说,他本人不但到过润州,而且还曾在京口教授学生,经过他的教导,京口的刘太真、柳并都同时考中进士。对于此事,他在所作《江有归舟三章》序言中说:“吾尝谓门弟子有尹徵之学,刘太真之文,首其选焉。今兹春连茹甲乙。……而太真元昆,前已甲科。……夏五月,回棹京洛,言归江表。上京饯别,庭闱望归。从古以来,未之闻也。余羁宦此都,色斯云举。彼吴之都,曾是昔游。……南徐北固,朱方旧里。昔与太真初会于兹。余之门人有柳并者,亦尝觐其地,其请益也,必始此焉。……缅彼江阴,京阜是从。言念二子,从予于此。尔云过之,其可忘诸!”(意为:我曾说,我的子弟中有尹徵的学问,刘太真的文章,是最好的。今年春天,二人一同考中进士。……而刘太真的兄长刘太冲去年进士及第。……今年五月,刘太真将从长安乘船回归京口。人们在首都送别他,他家中的亲人也盼望他回归京口。自古以来,从未听说兄弟接连中举之事。我留在长安做官,非常高兴。那个京口地区,曾是我到过的地方。……南徐州的北固山,是朱方旧地。从前我曾与刘太真在那里初次会面。我的学生柳并也曾到过那里,他开始向我求教,一定也是在那里。……回想长江南岸,京地是我到过的地方,回想当初这两位弟子在那里拜我为师,你说是经过那里,我怎么会忘掉那里呢?)
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从文中说尹徵、刘太真“今兹春连茹甲乙”,而尹、柳二人同时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看,文章当是作于天宝十三载。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萧颖士对途经京口,教授学生那段生活的深切怀念。至于萧颖士此次在京口执教的时间,从萧颖士所作《白鹇赋序》自称“天宝辛亥岁,予漂泊江介,流宕逾时”看,当是在“天宝辛亥岁”即天宝十载左右。再从他在京口教授刘太真、柳并看,具体时间当不会只有几天,至少当会有几个月。由此事可见萧颖士在个人经历方面与京口的重要联系。
不但如此,从萧颖士的家世看,他也是一位与润州有着重要联系的历史名人。之所以如此说,据《新唐书》“萧颖士传”记载,他是“梁鄱阳王恢七世孙”。而据《南史》“萧恢传”,萧恢是梁“太祖”即梁文帝之子、梁武帝萧衍之孙。萧衍的籍贯,《梁书》和《南史》“武帝纪”都说是南兰陵中都里人。据《宋书》“地理志”,南兰陵在南朝是属于治地在京口的南徐州。又据《辞海》所释,南兰陵治所在兰陵。兰陵在隋朝时并入曲阿县(今丹阳)。由此看来,南兰陵在唐代是属于治地在京口的润州(即使如有些记载所说,南兰陵在唐代是属于常州,但常州在唐代也属于治地在京口的浙江西道)。由此看来,萧颖士从他的家世说,他也是一位与润州有着重要联系的历史名人。因此,他在《江有归舟》序言中说“南徐北固,朱方旧里”,在一定程度上也隐含着萧颖士本人在家世方面与润州之间的历史渊源。总之,无论从本人经历,还是从家世方面说,萧颖士都是唐代与京口有着重要联系的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今天,当我们在探讨和总结镇江古代历史文化之时,自然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位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