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 然
距上次去孝陵游玩已经很多天了,但对孝陵的感受却时常在脑海中组合又飘散开去,既震撼的热烈,又冷酷的深沉。
回忆孝陵,总体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高皇帝虽已龙驭上宾六百余年,但余威仍在。
当车驶进紫金山的山道,我就被其深邃的山势,树木葱茏的强大生气所震撼着,沿途民国时期的名人别墅,在空谷幽情的衬托之下,所散发的贵气在提示着人们,这里是一个至尊福地。
按顺序把孝陵游览一遍,也就是从下马坊开始到方城上的明楼结束,你会觉得用“历史遗迹”来称谓现在的明孝陵不算过分,因为许多地表建筑已随那个曾经显赫的朝代一起被历史埋藏。只有那些残存的石构件,被风雨洗刷了六百多年,却依然透射着中华传统美学文化不朽的尊严。华表、丹陛、石碑、螭首等等,雕工极尽瑰丽,气魄非凡。纹理有的虽已漫灭,却依然尊贵逼人,岁月拷问的烙印,反而使之更显神秘苍遒的气韵。用心去凝视这些石雕,你会觉得华表上的祥云仍在升腾,丹陛上的龙凤仍在翻舞,螭首的触须仍在伸张,轻抚龙角,生怕将之触怒,就此嗥啸腾云而去……
这一派华严端庄的气象昭示着曾经有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当它们穿梭六百年波云诡谲的历史时空来到今天,虽已古意悠然,却拥有了文字难以尽述的美丽与哀伤。这美丽是黄钟大吕之音的律动和凤舞鹤鸣的画境,是传统文化高歌猛进的华丽尾声和华夏高贵基因里流动着的不曾凋谢的哀荣,而这伤感是历史老人残存的记忆和呜咽的悲歌。在这些凝固的音乐面前,我久久地伫立,静静地聆听,嗟唶感叹,默默无语,亲临历史,我忘记了历史。
其实,作为大明龙头的孝陵,在满人入关的那一年就已经死去,失去了风水的灵气也就只剩下坟墓的功能,经过三百多年的腐化,现如今只剩得这些骨骸般的断壁残垣。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走在孝陵的每一个角落,观察每一处细节,你会觉得大明的魂魄还在,江山虽已失去,而这一块山水却永远定格在了明朝,并以不甘的姿态和现实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处于江南之地的南京曾经实实在在的、异常强悍的统治过全中国。
印象颇深的还有这里的树,你会觉得它们都是活着的历史老人,因为它们见证并承受了几百年来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显得古老而苍劲,雄浑而雍容,和这里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意象,其实这正是我们古老中国的姿态。原来这里的一切不是电视剧的场景,不是印象中的历史符号,是我们的祖先切实生活过的情境,那是一个礼制干预全体生活最彻底的时代,是皇权和政权结合最紧密的时代,是他的时代——朱元璋。
孝陵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要数方城了。站在方城之下,现代与古代的概念变得模糊,历史的现场感压迫而来。面对这条砖石垒砌的巨大台城,在感叹古人伟大的同时,你会更直观地感觉到创造历史的朱元璋的强大,我想任何一个浮躁的心情到了这里,也会变得肃然敬畏,皇帝的威严穿透六百年的时空,依然震慑着今人。
由于渗水,糯米汁和石灰的黏合剂渗漏出来,就像方城的眼泪一样,由于长年累积,在墙壁上形成了钟乳石的模样,使方城越发显得崔嵬而神秘。方城两头富丽大气的砖雕彰显着无与伦比的皇家风范,和故宫的纹样如出一辙。使人不禁感叹,以农为本的传统中国从来不缺高贵的审美情趣。这建筑如果放到今天,也是一个艰巨浩大的工程,在六百年前能完成,靠的就是传统皇权政治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并由此联想到中国真正的大一统格局实际到了明朝才进入了成熟期和稳定期,或者说“中国”概念的成熟应该始于明。
应该说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济最后一次大整合,大提炼,大发展时期,朱元璋无疑就是这六百年政治格局的伟大开创者。那么孝陵就不仅是一个历史遗迹的概念,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陵寝文化的范畴,某种程度上,它是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一座里程碑。
当穿过昏暗的甬道,登上方城,茫然四顾, 钟山龙脉延绵起伏,逶迤奔突,环抱有情。暮霭之下,更显无边无际的沉默。在这无限广阔的审美视野中,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细微都会在此刻被一一拉近,波澜壮阔的王者伟业早已消融在民族的血液里,能够留下注脚的,却是这一座座沉寂的山峦。唯有朱元璋这样的英雄才能识得此山,并有资格伴此山长眠。虎踞龙蟠的紫金山,不光承载着千古帝王的豪情与无奈,还憩息着中华民族疲惫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