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翼
本报通讯员 杨莎 宁肸贤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人的风采面貌,是国家坚实力量的体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助力。日前,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远赴河南驻马店大翟小学,帮助当地孩子培养学习兴趣爱好、拓宽思维视野,播撒乡村振兴的火种。
支教团的成员都是各地的农村学子
他们想要“让乡村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江苏科技大学伯藜支教团的成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学子,如今,已是大学生的他们,组成支教团,回到农村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
在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和江苏科技大学的鼓励和帮助下,这支自发形成的支教队伍奔赴河南驻马店大翟小学,他们将在当地进行为期20多天的支教活动。
“教育是助推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方式,让乡村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把对世界好奇和憧憬的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最后再结出最丰盛的果实。”支教团成员王毅骅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祖国大地上,助推乡村教育。”
克服各种困难
曾经被温暖的他们,如今也在传递温暖
支教团在出发之前,就已经得知当地的住宿条件较为艰苦,需要部分成员在办公室打地铺,在饮食方面自行安排,大家对此做好了准备。同时,成员们提前了解孩子们的课程基础以及需求,并进行多次集中备课。
“去乡村进行支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我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支大学生支教队伍来学校支教,他们对我的人生启蒙有很大的作用,如同阳光一样温暖了我。现在,我也想成为那一束阳光,去温暖乡村的孩子们,把温暖延续下去。”支教团成员杨莎告诉记者。
不仅传授知识,还为孩子保驾护航
支教团成员“累并快乐着”
7月的河南天气炎热,支教团的成员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着汗水。从国学中讲述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文地理课上展示自然与社会的奇妙关系,让“爆炸实验室”的科学实验走进科普课堂,用英语为孩子们开启新视野的大门,让情感变成音符走进孩子们的内心。阳光挥洒在体育课每一个人的身上,欢乐也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每天早晨,成员们早早来到教室门口等待孩子们;放学时分,成员们与带队老师在校门口陪伴着孩子们,等待家长来接他们;有时家长临时有事不能接孩子放学,成员们会为孩子保驾护航,护送回家。
“比起假期在家里休息、旅游,支教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 支教团成员宁肸贤表示,“我觉得这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让民族风采得到绽放,如今,江科大伯藜支教团的成员正在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温暖,也播撒着乡村振兴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