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陈乔
“我们之前都接到过废旧农膜回收的通知书,都知道不能乱扔,家里的废旧农膜到时就送到镇上的回收点了。”“我们基地附近就有回收废旧农膜的横幅,天天提醒我们,不会忘。”时过小暑,我市多地农户迎来了农膜特别是地膜废弃的高峰期。经过近3年“多管齐下”的精准化管理,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已迈入“良性轨道”。
专点专款,废旧农膜回收“有道”
近日,在扬中市油坊镇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农户房开望将370公斤农膜送到了回收点。点内工作人员经过检查和称重后,将814元回收款交到了房开望手中。接过钱的房开望笑眯眯地说:“之前废旧农膜都是丢弃的,现在只要简单回收送一下,还能赚钱买新膜,真不错。”
其实,油坊镇回收网点只是全市众多收储点中的一个。目前,全市已建成36个镇级以上“五有”标准回收网点(有固定防渗场地、有统一标牌、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有废膜储有量、有规范台账),实现主要涉农乡镇全覆盖。
“目前我市构建了三种回收模式,一是农资公司回收模式,供销部门负责牵头监管,依托农资门市建立回收点,比如丹徒区;二是农业农村部门回收模式,行政村设立归集点、乡镇农业部门设置回收点,比如丹阳市;三是社会经营企业回收模式,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监管,依托农资门市或种植基地建立回收点,比如句容市、扬中市、镇江新区。”市园艺技术指导站站长毕风兰表示,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财政拨付资金以公开价格回收废旧农膜的方式发放给农户,是我市开展农膜回收的补贴模式之一,例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丹阳市部分乡镇。同时,还有“以旧换新”模式,农户将旧膜交至回收网点后可按一定比例领取新膜,比如镇江新区。此外,还有工作奖励的方式,财政资金直接用于村委会、乡镇农业部门工作经费,如丹阳市部分乡镇。
细致管理,疏堵结合方得“实效”
“我们之所以要积极推动这项工作,是因为普通地膜难以在土壤中自然分解,同时,地膜回收多采用人工捡拾的方式,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所以之前农民回收积极性不高。”毕风兰如是说。
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使用农膜2795.3吨,其中棚膜覆盖面积46161.9亩,使用量2532.1吨,地膜覆盖面积37882.4亩,使用量263.2吨。如此大的农膜使用量,管理好因此产生的废旧农膜是相关部门的应有之义。
在管理过程中,各地开展了农田残留地膜专项清理整治,重点对弃置于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区域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同时,我市还印发了《关于开展农用薄膜监管执法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了打击非标地膜的专项行动,推进从地膜销售、使用到回收利用的全程执法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20余次专项执法检查,未发现超薄地膜销售使用情况。
据了解,为更好地指导农户科学用膜,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方法频出。“各地通过培训指导、悬挂横幅、网络信息发布、媒体报道等方式,对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农田残膜带来的危害、农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等进行了宣传。”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市每年开展新闻报道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张挂宣传条幅400条次以上,开展各级培训班20场次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农业主管部门还通过在全市设立1个地膜减量替代技术试验示范点、5个强化耐候膜推广区域,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试验和强化耐候地膜推广,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膜。
科学利用,绿色低碳指向未来
当前,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如何进一步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这是主管部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将强化执法监督。联合市场监督管理、生态环境、供销等部门建立起长效执法机制,依法查处销售使用非标农膜、不履行农膜回收义务、回收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源头减量,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与适应性评价、强化耐候地膜产品及一膜两(多)用、适期揭膜等地膜减量使用技术的示范推广。此外,还要在重点用膜乡镇设置市级地膜残留监测点,对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监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传德表示,为进一步落实相关工作,市农业农村部门将与供销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以“五有”标准不断改造和建设高效、规范的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业备耕生产、集中用膜、废旧农膜回收宣传月等有利时期,相关部门将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废旧农膜乱丢乱弃、碎片回田、私自焚烧等带来的危害性和回收处置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开展废旧农膜绿色处理等有关知识培训,让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工作中,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