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景泊 本报通讯员 张慕华
连日高温,骄阳如烈火一般炙烤着我市。作为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区工作人员不惧高温,直面热浪奋战在大街小巷,被汗水打湿的面孔出现在各个岗位,他们严排查保安全、勤走访暖民心……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为市民筑牢“幸福线”。
7月12日,记者来到七里甸街道四圩社区,体验该社区“家捷帮”党员志愿者冒酷暑、顶高温的夏季日常。
用“脑地图”筑起“安全网”
上午9点,四圩社区内,54岁的党员志愿者曾国法整装待发。“要赶紧出发了,今天内容还比较丰富,时间比较紧张……”曾国法一边带记者往外走,一边把当天的工作安排一一告知。
此时气温已达到37℃,刚走出办公室没多久,曾国法就开始冒汗。“已经晒习惯了,最重要的是可以减肥。”又黑又瘦的他笑着拍拍身上穿着的唯一“战袍”——党员志愿者红马甲。
夏季气温节节攀升的同时,也是火灾多发、高发期。频繁上门排查各场所消防安全相关设施是否达标,这就是曾国法要做的工作。
“消防安全的检查工作在夏季是最密集的,这两个月只要有空,我就去各个商铺,一周最少3次。”记者了解到,社区辖区内的商铺有100家,检查工作主要是对店铺的消火栓等消防配套设施能否使用、液化气罐等燃料是否超量存放、私拉电线充电等问题是否存在进行排摸,社区工作人员在高温中巡查完一趟基本需要2个多小时。
“我脑子里有一个地图,知道该怎么走效率最高。”由于地处老小区,跟随着曾国法熟练的步伐,七拐八转,就抵达了第一块“阵地”。狭小街道里燃烧着的热焰将风也变成了一股股热浪,记者的后背已经湿透。
“吴老板,这个灭火器内干粉压力小,不能喷出,已经失效了!要赶紧换一个新的。”“李姐,不允许自行拉线用电,危险系数非常高啊。”“汪老板,这个燃气罐可以换了。”……每到一家店,曾国法都会耐心地叮嘱商家重视夏季消防安全问题。
几十家商铺跑完,曾国法的红马甲已经湿了又湿,头发也如同水洗过一样。“一次免费的桑拿。”曾国法笑着说。20多年的社区工作下来,夏季高温下的日常对于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走街串户的“老熟人”
正午时分,室外气温升高到40℃左右,草草吃完午饭的曾国法又准备出发去小区进行清洁巡视工作。“每人配备一个铁夹、一双手套、一只垃圾袋,基本的清洁工作都可以完成。”
老小区的背街小巷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连接着城区居民小区和主次干道,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楼梯口成了私人杂物间;排水沟渠成了垃圾的“发酵器”;通道边一排排泡沫箱组成了种植场;小矮房屋顶变成了烟灰缸。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街巷病灶随处可见。
曾国法和同事们清杂物、铲淤泥、拔菜苗、拆围栏、进行地毯式治理,不留任何漏网之鱼。只是跟着跑,记者体力透支已达极限。湿热的空气、昏暗潮湿的角落、闷热的小巷、乱堆乱放的生活垃圾、蚊虫乱飞的杂草堆,在接近40℃的高温里,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每一户居民不仅十分配合,而且和曾国法聊天都如同亲人一般。
曾国法说,“一些入户工作最开始很难做,有些居民就算在家也不给我开门,但是看到我在小区内跑进跑出,居民也开始主动起来。”用真诚换真心,在曾国法看来,作为社区党支部党员志愿者中的一员,只有在社区工作岗位上不惧酷暑严寒,所有点滴付出才会让居民与他们的关系变得愈发亲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