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徐军莲
日前,丹徒区高资街道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在高资中心小学揭牌成立,这标志着该区未保工作进一步打破物理空间,把“未保服务”延伸到学校之中,为今后有效实施未成年人关爱服务和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丹徒区找准开展未保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健全政策体系,延伸工作触角,拓展工作思路,加大协同配合,为未成年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和保护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室外热浪袭人,室内笑语阵阵。在丹徒区高资中心小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内,一场以“预防校园欺凌,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活动正在进行,同学们通过派出所民警带来的知识讲座,全面了解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掌握了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在随后的知识问答、游戏互动环节中,现场气氛热烈,掌声、笑声不断。
为建设符合区域实际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载体,丹徒区民政局以推动“全主题”“全方位”“全周期”保护和“多元化、规范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建设重点,按照有活动场地、有设施设备、有工作队伍、有基础服务、有常态管理的“五有”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规范化建设步伐。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按照“一站一品牌一特色”的理念,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辐射全区”为目标,建立“未保工作”总站和分站,并以儿童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春日希望、夏日缤纷、秋日分享、冬日展望的“四季关爱”活动,整合专家资源库、公益资源库、法务资源库、社工资源库的“四库建设”,结合特色品牌下的七大主题活动,包括“未”爱驿站、“未”爱而来、“未”爱益童、“未”爱护童、“未”爱合力、“未”爱发力、“未”爱之花,形成具有丹徒特色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四七加倍”工作法,提供多样化、专业化服务,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记者了解到,该区计划建设8家“未保工作站”,以宜城街道“未保工作站”作为全区总站,其他各镇(街道、园区)“未保工作站”作为分站,专门负责办理未成年人相关事务。目前,已成功建成6家“未保工作站”,计划到2023年底未保工作站在各镇(街道、园区)实现全覆盖,并形成多种形式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宜城街道“未保工作总站”平台枢纽作用,该区配备了5名具备社会工作师证书的专职持证社工,组建1支包括高级社工、高校教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医师、特教老师在内的专家团队,2支志愿者团队,因地制宜地协助分站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在政策咨询、紧急干预、个案跟踪、监护指导、关爱服务等方面为各分站输送专业技术资源,推进各站点间资源共享。同时,总站组建了未保工作站服务工具研发团队,研发服务工具包,帮助没有儿童服务经历的分站社工、村儿童主任、志愿者,快速掌握儿童团体活动相关技术,保障各个未保站能够长期为困境儿童输送服务。
周洋洋、周花花兄妹俩父母离异,母亲离家出走,父亲患有重度肝炎,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家庭陷入极度困难。为了帮助像周洋洋、周花花兄妹这样的困境儿童,区民政局汇聚多方力量,推出了“未爱合力·益童筑梦”项目,通过社工、志愿者、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一起构筑“爱的长城”,为他们募集助学金,助力他们在逐梦路上走得更加坚毅从容,打造未成年人保护的“同心圆”。为有效整合关爱资源,该区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各地区各部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常态化做好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工作,将符合保障条件的儿童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数据显示,今年全区享受困境儿童生活补助的有193人,累计发放困境儿童生活补助约192万元。梳理全区领取困境儿童生活补助儿童、低保家庭儿童、领取残疾人“两项补贴”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共338人,已统一购买意外保险,努力让未成年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