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秋霞 本报通讯员 蒋莹
近年来,丹徒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建立包容审慎的柔性监管机制,以非现场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柔性监管方式,提升高质量监管水平,尽量减少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的打扰,持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坚持信用赋能,根据经营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双随机抽查的对象、比例和频次,推动监管模式从无差别、粗放式向差异化、精准化转变。对信用好、风险低的非重点监管行业市场主体优先采用非现场监管、触发式监管等柔性监管方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作用,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经营主体数据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增强早期预警能力。今年以来,通过省局“网络商品交易系统”监测网络经营主体269家,监测广告宣传等信息346条;利用国家局“网络交易信息分发系统”,通过在线监测和非现场监管发现商品促销、广告宣传等问题线索26条,并对其进行触发式监管;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市专利托管运营平台和区专利监控系统,对企业广告中涉及专利的宣传用语和商标使用行为开展非现场监管,对4起涉嫌专利标识标注违法、3起涉嫌商标侵权违法的情形实施触发式监管;在网上随机抽取检查化妆品经营企业5家,对通过照片发现化妆品存在问题的1家企业进行触发式监管,开展进一步调查。
新模式不仅为经营主体提供了无感化监管环境,对触碰监管法律底线的行为能及时启动监管执法,形成“守法者一路绿灯、违法者处处受限”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推动全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