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小时候,我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家地里跑着的拖拉机、收割机都不用人驾驶,自己就能干活。” 稻田吐绿,夏管正忙。在丹阳陵口镇新陵村的水稻田边,皮肤黝黑的汤磊正操纵着一台无人植保机进行夏种后的首次田管。用科技重新定义种田这件“苦差事”,是他回乡种田后的乐趣。
返回“农门”,追寻事业初心
今年28岁的汤磊是丹阳市青禾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虽说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真正和农业打交道的时间还不足4年。
大学毕业后,汤磊曾在无锡的江南晚报工作过。在别人眼里,他是跳出“农门”的优秀人才,但是他对儿时的农业梦念念不忘。
“初中时,家中就流转了20亩地,每到暑期农忙时节,我主要承担送饭的任务……泥土芳香在我心底早已留下深深的印记。”2018年,他果断辞去了工作,为了梦想回乡务农。
“虽说是奔着梦想回家的,但刚开始,我对种田那是两眼一抹黑,怎么把一粒种子变成一株成熟的麦穗或者稻穗,对我来说完全是空白。”汤磊没有气馁,在家人的指导下,他从种子处理学到农田管理;从拖拉机驾驶学到无人机操作。仅仅一年时间,他已经对整个农业生产流程基本熟悉,并总结出自己的种植经验。
“平时我经常会在‘农技耘’等专业农业App和微信客户端上学习,掌握先进农业知识,别的不说,对一些病虫害防治已经小有心得。”汤磊笑着说,如今他已能分别针对不同病害自主配药,实现用药的精准和有效。“我感觉我选对了,这才是我热爱的事业。”
科技“引路”,赋能农业生产
俗话说,干一行精一行。对于汤磊来说,如何用科技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是他不断探索的课题。
现代农业,科技赋能的最佳载体就是农机。汤磊自小就对农机的操作颇有兴趣。回乡之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不但学会了农场各类农机具的使用,农机驾驶技术更是突飞猛进。2021年,他还拿到了全国粮食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减损之星”。
走进汤磊家的机库,烘干机、拖拉机等60多台大小农机具摆放整齐,其中就有10台“智能农机”。截至目前,青禾农场的农机投入已达200多万元。
“这是我2021年买的大疆多光谱无人机,别小看这个无人机,靠它,我才能将变量施肥、精准除草和卫星平田引入我的生产管理。”。今年夏种,他就是使用光谱无人机对秧田进行整体拍摄后,再将监测数据导入拥有北斗导航辅助系统的智能拖拉机,由拖拉机在田间按照既定轨道推进。全程只需一人进行数字操控,就能实现单人半天4亩秧田的生产“奇迹”。
他的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的事例还有很多。通过和大疆公司合作,汤磊将无人驾驶技术和农机进行结合。目前,农场的拖拉机、插秧机以及植保机都实现了半自动化。汤磊表示,他还要把更先进的农艺与生产环节结合,着手布局智能化插秧机、拖拉机、烘干机、运粮流水线等设备,并投入每年的对外作业,帮助更多的农民改变种植思路、提高种植产量。
多元“突破”,敢尝鲜“慧种田”
几年来,汤磊带给自家农场的变化十分显著。父亲汤建芳说,在儿子的打理下,农场已经从全程机械化走向农业数字化,由农民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农场还带动了周边76户农户累计增收156万元。“周边的邻居提到他都是纷纷竖起大拇指。”汤建芳说。
有知识更有责任,有情怀更有担当。从机械化到科技化,从无公害到科技化、绿色化种植,汤磊的目光已看得更远。
“2022年底,我参加了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我认真做好笔记,积极向专家教授请教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汤磊告诉记者,参加此次学习不光让他增长了稻麦栽培知识,还打开了新思路:新农人应该更加注重企业的管理,品牌文化的建立。
汤磊表示,通过取经学习,自己不再满足于产粮卖粮。下一步,他将带着青禾家庭农场积极与院校合作,加强前沿科技应用推广,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将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转化,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回望这几年的发展,虽然辛苦,但我依旧觉得当初的选择没有错。我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贡献力量,找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