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02日
第10版:西津渡

回忆高桥 消失的乡间裁缝

□ 孙建远

乡间裁缝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乡间裁缝带走的不只是一门手艺,还有一段记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们的家乡高桥,“裁缝”是乡间热门的一项技能,受到不少人尤其是女孩子们的欢迎,因为这是个细活,干净而有脸面。

当年裁缝上门做衣服是要按天收费的,我读小学的时候裁缝上门干一天活工钱大概在五六毛钱的样子,我母亲那时在生产队里干一天活挣一个工分是二毛几,当时工分最值钱的是高桥亨四生产队,他们生产队因卖地皮建丹徒县皮毛厂,厂里每年会补贴生产队一大笔钱,大概该生产队的一个工分值四毛几,已经很让其他生产队社员羡慕了,而裁缝师傅们可以从秋收后一直做到大年三十晚上,所以他们的收入要远远高过单纯的乡下种田人,这就充分验证了“手艺就是饭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等这些民间俗语。

乡间裁缝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这家人有喜庆的事情,有儿女要结婚,需要给新人准备衣裳;有人过大寿要做新衣裳等等,而如果你频频地看见裁缝劳作的身影在左邻右舍出现,就一定预示着一年当中重要节日要来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请裁缝做新的衣裳,好穿着新衣裳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到一年的腊月,家境还不错的人家,都要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给一家老小做新衣服,少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从冬装到夏衣,一次性做完。这段时间也是裁缝最忙的日子,师傅们一般会不停地忙到大年三十才能休息。

当时农村里的人家都很节省,请一次裁缝好像办一件大事,要算好够做整整一天或两天的活,女人们会把积攒很久的钱拿出来相约上街去扯好心仪已久的布料,或者整理衣柜,把珍藏了很久带着浓郁樟脑丸味道的布料拿出来、准备好,布料大都是卡其布、的确良之类的。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后来也陆续出现了灯芯绒、毛料等布料,那便是当年的高档衣料了。主家买好布料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管中、晚两顿饭,再按天计算工钱就可以了。

裁缝师傅通常在家吃过早饭后便早早来到雇主家,在雇主家卸下几块门板搭起简易的工作台,天气好时一般就在屋外大门口的屋檐下开始工作,因为屋外光线好,天冷了就移到屋内,由于光线不好往往要开灯,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真是奢侈的行为了,但一年就这么一次,主家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裁缝师傅中午就在雇主家吃饭,然后接着工作不午休,遇到冬天日天短,更得抓紧时间。到了天快黑的时候,就得结束一天的工作,谢绝雇主的热情挽留,回自己家去,而没有做完的活计等第二天再来干,这便是乡间裁缝师傅们的工作日程。

我的外婆当年就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高桥本地裁缝师傅,小时候听我母亲说,她童年时吃了很多的苦,从小被当作童养媳嫁到三洲陶小圩,开始跟人学着做衣服,走村串巷,吃百家饭,做百家衣,因此手艺很精湛,做的衣服非常好,即使上了年纪后仍耳不聋、眼不花,照样非常自如、快捷地穿针引线,在我们那一带很有名气。她的生意曾十分红火,很受乡下人的欢迎。请她做衣服的人也特别多,一件破损的衣服,只要经过她的手加工后,如果不仔细瞧瞧,就难以发现上面的补丁。于是村里的人常常找她帮忙缝补。外婆因有这一手好手艺,名扬四乡八邻,她大小也成了个知名人物。

请她这样名声响的裁缝,是要提前排队请的,她有时忙得连家里都照顾不过来,童年时我时常看见外婆活跃在我们三洲大队那一带,外婆通常会提前跟主家了解你家总共有多少活,比如说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大人小孩有多少,然后判定到底是做一天、一天半还是两天,并以此确定何时开始下家的活,能一天做完的活绝对不会拖成一天半,能一天半做完的也不会拖成两天,这也是她获得好名声的原因之一,当然获得好名声更重要的原因源自她精湛的手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已改由工厂进行规模化生产,人们都已习惯到商场、超市去买那些款式新颖、颜色靓丽的成品衣服了,外婆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她的裁缝生意越来越不如从前了,变得越来越冷清,她有时整日待在家里,看着她的裁缝工具怔怔地出神,偶尔她会为自己缝制些新衣。88岁那年,外婆安静辞世,她精湛的裁缝手艺没有传人,留下那把曾伴随她裁缝职业生涯的粗重的铜熨斗,作为我们永恒的纪念。

2023-06-02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3773.html 1 3 回忆高桥 消失的乡间裁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