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胡群
“‘危房’换‘新房’,‘流动花店’变‘街头花铺’,我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的这些年里,跟很多困难群众打过交道......”理论宣讲员耿峰正以扬中经济开发区精准帮扶的“小故事”向青年党员们宣讲“大政策”。“这样的宣讲非常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经开区村干部张唯说。
今年以来,经开区高度重视理论宣讲工作,积极探索“三讲”模式,不断构建理论宣讲新格局。开展网格化“微宣讲”70余场,创作群众“喜欢看”“看不厌”的“艺宣讲”作品12个,运用新媒体累计推出“e宣讲”作品19个,覆盖党员群众11500余人。真正呈现出宣讲主体多样化、宣讲内容通俗化、宣讲形式特色化、宣讲机制常态化的特点。
“党员在哪儿,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儿。把理论知识‘搬’进家中,既思想充了‘电’,又真切地关注了我们的生活状况!”福源村老党员唐万章说。
为了让更多基层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理论大餐”,经开区创新打造“红色随身听”“红色故事汇”,发放理论助学能量包,让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在外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听党课学理论;活力打造“理论+文艺”式宣讲,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摇花船、戏曲表演等传统文化项目,在群众中鲜活“圈粉”;在“党员中心户”家里精心打造“小院课堂”,在职工书吧开辟“红色经典”阅读角,在“党群议事亭”“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场所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小规模宣讲;倾力打造知信、乐学、随身“三大课堂”,通过书记讲党课、老党员讲理论、先进人物讲事迹等形式,把党课搬到种植大棚、社区楼道、居民家中......
启迪新思想,凝聚更多发展共识,为做好理论宣讲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加法,不断发挥“1+1 >2”的示范效应。经开区围绕“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智能电气、新材料制造”4大特色产业链非公企业党建联盟,精心打造“红·领·经”头雁宣讲品牌,吸收理论素养过硬的青年干部,培育出“蜂鸟青年宣讲团”队伍,不断向企业补充“理论之钙”,开展“强国志 青年说”“声入人心”等微宣讲活动20余场。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申报、材料审批等难题30余项,不断壮大“链”上“红色宣讲员”“红色店小二”,持续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