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佳融
再度聆听江河交汇的发展脉搏,端详城市山林的独特风骨,华夏银行副行长刘瑞嘉在感受浓浓乡情的同时,更多是对镇江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作为经济专家,刘瑞嘉叙述了他对于镇江的城市升级、未来发展路径的看法……
“城市更清新秀美了,经济更强了,产业更往头部升级了。”用“三个更”,刘瑞嘉说出了他的直观感受。
产业如何往头部走?作为丹阳人,他以随身佩戴的眼镜举例子。“小时候,配一副好一点的眼镜要去上海。”刘瑞嘉说起上世纪70年代,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他随父母第一次去上海配眼镜的经历。这一次配眼镜,他花了整整两天。
“再后来,如果配高透光率眼镜,也要费不少工夫,要配法国依视路的眼镜,定制时间要一个月。”刘瑞嘉托了托眼镜说,“如今的丹阳眼镜,不仅能生产同等级别产品甚至更高精度的镜片,随着更多产业链的延伸,已形成完整的眼镜产业生态圈。”
刘瑞嘉细数丹阳眼镜产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市场占有从小到大,品质从低到高,产业从点到生态的三大变化。”他进一步探究小小眼镜成为百亿产业的深层次原因,“这个经济现象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一方面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一方面是政府的努力作为。”
“我们这边的企业家,许是南北文化交融带来的文化底蕴,身上有着勤奋、进取、坚韧、包容等品质。” 刘瑞嘉进一步分析,“在镇江的‘十四五’规划中,看到了政府对产业的规划、布局、推动,然后促使提升。走向高端的不仅是眼镜产业,还有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这些都在往前沿走。这是一个点,它折射出经济在往头部发展,背后呈现了产业发展图谱。”
回乡之前,刘瑞嘉认真阅读了多份关于镇江的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政府提出了‘两个高于’‘三个城市’‘三个示范’等战略目标。”他说,在工业化、城镇化向数字化跨越的大背景下,依靠江河交汇的地理优势和南北交融的文化优势,抓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扬子江城市集群等战略机遇,镇江必将走出一条独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镇江人,参与家乡建设,不光是义务,更是责任,特别是把本职工作融入下一个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中。”他回忆了当时参与华夏银行镇江分行筹办的过程,“南京分行是华夏银行首家外埠一级分行,镇江分行则是华夏银行在江苏地区成立的第一家二级分行”。他说,华夏银行扎根镇江以来,始终坚持金融服务本源,全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镇江很有前途”跑进现实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围绕镇江市委、市政府的‘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规划目标’,华夏银行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服务重大项目;二是服务重点企业产业升级;三是做实做细普惠金融。”得悉今年是镇江的“项目攻坚突破年”,刘瑞嘉表示,要全程深度参与项目建设。不只是发挥自身信贷投融资能力,还要带动下属子公司积极参与,更要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携手境内和离岸的合作伙伴服务镇江重大项目建设,助力重点头部企业的产业并购。他说,尤其是对于民生和环境改善工程,要发挥华夏银行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引入长期合作伙伴的金融资源。在助力“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便捷市民生活的民生金融方面,他提出了不少落地性强、目标明确的“华夏银行服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