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金保
自明代起,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丹阳古城西门外练湖岸边的龙城村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
以前,龙城村曾有两座庙,一个是位于村东练湖边的龙王庙。龙王庙坐北朝南,共三间,整个庙宇像龙头,庙门像龙的嘴巴,两扇窗户像龙的眼睛,屋顶两边的飞檐像龙的角。龙王庙里供奉着龙王神像。相传很久以前,每遇发大水,练湖周围及其下游的村庄和田地经常被淹,百姓为了避免水灾而修造龙王庙,并每年举办敬神祭祀活动,从龙王庙里抬出龙王神像在龙城村里及村庄周边田园巡游,祈盼龙王爷镇住练湖,保佑百姓平安,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座庙是位于村中的五岳行宫庙。据资料记载,五岳行宫庙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由丹阳知县李学道所建。练湖西岸村民习惯称五岳行宫庙为龙城庙。五岳行宫庙门前有三亩水面的水塘,龙塘周边有五根旗杆。五岳行宫庙坐北朝南,殿宇轩昂,香火旺盛。分为三进,第一进是大门和戏楼,第二进为大殿,第三进是佛楼。
古时候每年农历正月里,龙城村都举办庙会,亦谓赛会。每年农历正月里,不仅有戏班子唱戏,还有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龙城、丁家庄、湖头、三桥、申村、寺基岗、前十里甸、后十里甸、观东、东岗等村要轮执赛会。每年轮值赛会的村都组织仪仗、鼓乐、杂戏,迎龙王神像出庙,周游村巷,非常热闹。方圆数十里的百姓都会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湖光湖雨早凉天,画得娥眉新月前。闻到龙城看赛会,大家清晓上湖船。”清代诗人贺礼昭曾这样描绘龙城庙会当年的景象。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烧毁了龙王庙,练湖西岸村庄每年轮值举办龙王神像巡游的赛会活动也因此而消亡。而传统的农历四月初二龙城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就有从金坛等地赶到龙城村的戏班子,在五岳行宫庙前的戏台上演地方戏,唱京剧,玩马戏、杂技等,还有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在龙城庙烧香求子拜佛诵经。从四月初一到初三,每天晚上,龙城庙戏楼灯火通明,看戏的人群拥挤不堪。戏台后面的佛楼上,到处是背着黄布袋烧香拜佛的人。为防止佛楼坍塌,龙城庙里的僧人早已在佛楼下打好加固的木撑。龙城庙会场面很大,内容和形式各异。其主要内容是烧香礼佛、民间工艺美术大展示、民间文艺表演及商家赶庙会等。因年年盛会,各种摊点已形成格局。庙门前、周围村中的巷道,从村前至村后到处摆满了小型农具、生活用品、小吃、玩具等摊点。还有唱戏、魔术、杂技表演的,从村中巷道穿越的各种摊点连线铺开足有二里路长。农历四月初二这天龙城村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热闹非凡。龙城村附近的村民大多会来赶集游玩,有的到亲朋好友家上门做客。龙城村几乎家家亲朋盈门。初二白天,在通向龙城村的各条道上,赶庙会的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新中国成立后,龙城庙宇仍完好无损,庙里只剩下一位名叫僧大连的尼姑。龙城村民叫她司姑婆、当家佬。供奉着一尊药师华佗菩萨,一尊涂过红漆的红木雕刻佛像。她每日在佛像前点烛熏香,默默吟诵佛经。她受镇江市五条街药师庵管理,每月去镇江领取生活费。“文革”初期破四旧,龙城庙中的华佗菩萨和佛像都被敲碎烧了。1978年,龙城庙需要维修,后经村民同意拆除,改建为村大会堂。目前,乃残存龙城庙佛楼的部分墙体。每年四月初二,来赶庙会唱戏的少了些,但龙城庙会依然保持较大场面。新世纪初,鉴于较多龙城村原居民迁居至锦湖社区,当地政府将龙城庙会会址迁至锦湖社区,庙会日期不变。
关于龙城庙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一天,五岳山神相约一起腾云驾雾南巡时,发现龙城村这个地方地势似龙,又濒临大湖,风光秀丽,于是就在此驻足观光休息。并托梦给龙城村里的一位长者,五位山神今后每年南巡时都将在此歇脚,要求该村村民好好保护,珍惜练湖。第二天,那位长者将梦的内容告诉了族长。于是,族长号召全体村民,在村中建造了这座五岳行宫庙,并在庙前开挖庙塘。不久,龙城村民为方便生活用水起见,决定在村后挖一个村民生活用水塘。初期进展顺利,但开挖不久,水塘达到一定深度时,进展就慢了。后来村民们发现不管第一天开挖多深,到第二天一看塘底会凸起来,如同没挖一般。每天如此,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深度。村民颇感蹊跷,又无奈。一天,刘伯温路过该村,村民们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并向他讨教解决的办法。刘伯温听后,也颇觉好奇,便随村民来到挖水塘工地,仔仔细细查看工地现场。他看出了个中缘由。他对村民说,地下有一条恶龙在作怪。刘伯温给村民们支招:要挖成水塘不难,村民们在每天傍晚收工时,不要将挖塘的铁锹带回家,全部插在水塘工地的塘底就可以了。村民依他说的做了。第二天,村民们到工地边一看,塘底不仅没有上浮,塘里全是血水,村民就称该塘为“血汪塘”。
摘编自2014年10月17日《镇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