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12日
第03版:要闻

一块碑刻引发全城热议,文化界教育界共参与

一场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接力”

本报记者 张翼 本报通讯员 高国新

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数不胜数的文学瑰宝,源远流长的文学知识,令中华文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勇敢的中国人民历经了千锤百炼,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连日来,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这两种元素,在一场全民大讨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起初,一块焦山“五月九日”碑,其中所书写的字引发文化界人士的热烈探讨;不久,从江苏省镇江中学传来消息,校园内摆放着一块同样的石碑拓本,并且一直是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

从文化界到教育界,从文学知识到家国情怀,如今,这场涵盖多种元素、各方共同参与的“接力”,也彰显了镇江人民对于民族大义的热爱和坚持。

焦山一块“五月九日”碑刻

引发文化界人士的热议

日前,本报发起了“我的旅行微游记”征集活动,市民踊跃参与。市民韦一在焦山观摩瘗鹤铭时,发现一块石碑书“五月九日”几字,他在游记中写道:“我走近细看,左侧小字题有,‘东海可枯,此耻不□,愿众诸生,勿忘斯日,立庭之呼,视是贞石。民国八年,谢遐龄。”

韦先生随后查询资料了解到,此碑文中的“五月九日”,源于1919年5月9日。由于民国政府软弱无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宣告失败,于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几日后,时任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校长的谢遐龄获知消息,悲愤交加,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书写了“五月九日”4个大字,并刻在石碑上,教育莘莘学子,勿忘国耻。

由于碑刻中的“此耻不□”的第四字难以辨认,韦先生便将这个疑惑发在了征集游记的微信群中,希望大家共同研究,这个话题立即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群里关于缺失字的讨论经久不息。

经过多日的反复研究和探讨,多位著名的文化界专家人士共同认为,石碑上的缺字极大可能为“涤”,是“滌”的简化字,即“此耻不涤”。

“同样”的石碑在省镇中也有一块

多年来一直是师生关注的焦点

就在焦山碑刻“字谜填空”的讨论受到越来越多市民关注时,5月10日,江苏省镇江中学向本报反映,在校园内也有一块“五月九日”的石碑拓本,多年来一直受到师生的高度关注。

记者随后前往省镇中,看到了这块“同样”的石碑,在学校民族复兴教育基地的东北角处,专门建造了一方露天雅致建筑,其中放置的就是这块“五月九日”碑石(见图 张翼 摄)。

根据校方提供的校史资料显示,碑文的作者谢遐龄与省镇中其实有很深的渊源——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谢遐龄开始在省镇中担任高中数学教师,直至1935年病逝为止。

早在省镇中筹备120周年校庆过程中,在校史资料中搜寻到谢遐龄与镇中的渊源,随后立即前往镇江焦山碑林将“五月九日碑文”拍照后制作布展于当时的新校史馆,一方面丰富了省镇中校史,另一方面进一步佐证了学校“一切为民族”的精神基因的必然性。

省镇中党委书记冯章葆告诉记者,无论是校史馆墙上的照片还是仿制的碑石,多年来一直是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这是“一切为民族”校训的实际体现,也表达了镇中人对历史的铭记,对镇中先辈的礼敬。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省镇中的校史馆里看到,对于“五月九日”碑刻的介绍,展板上的注释为:东海可枯,此耻不涤……”其中,“此耻不涤”的“涤”与文化界专家的观点相同,也进一步佐证了“涤”字的准确性。

谢遐龄为教育事业毕生耕耘

与我市有极深的渊源

在省镇中的校史资料中,记者查询了解到,碑文作者谢遐龄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其中以在镇江工作时间最长,桃李中也以镇江籍学子最多,和我市有极深的渊源。

在校史资料中,记者注意到,谢遐龄的3位学生王幼滋、南登寿、王汝卫曾在1986年写下关于老师的生平,记者做了部分节选:

谢遐龄先生原籍六合,出生于1882年。1915年,谢遐龄奉命在扬州创办省立第八中学,随后于1918年在镇江创办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并自此定居镇江。

1921年,谢遐龄由第九师范学校校长调任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督学,负责徐州海州地区工作;1923年,他受聘于南京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担任数学物理教师;1927年开始,谢遐龄在省立镇江中学担任高中数学教师。

3位学生在记载中提到,谢遐龄在教学工作中对青年学子谆谆诱导,一丝不苟,深受学生尊敬,生活作风克勤克俭,自奉甚薄,从不考虑生活上的需要和得失。由于长期辛勤工作,生活俭朴,最终积劳成疾,病中仍继续坚持教学,直至卧床不起。

“五月九日”碑刻代表着民族大义

这是一场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接力”

一次微游记的征集活动,一个碑刻上模糊的字体,引出了一场从文化界到教育界,关于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接力”,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镇江人民一直坚持民族大义的行动,早已无需赘述。

市民杜斌全程亲历了这次碑刻“猜字谜”,他颇为动容地表示:这块“五月九日”碑既是中华民族的“觉醒碑”,也是吾辈的“励志碑”,我们应当铭史承志,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同样,这次讨论也让省镇中的“五月九日”碑受到了师生更多的关注——记者通过校方得知,连日来,不时地有师生来到校史馆旁的碑石观摩,关于“五月九日”碑刻的话题也在校园里广泛流传。

在这场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接力”中,无论是所有参与讨论的市民,还是校园里始终关注碑刻的全体师生,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铭记历史,活在当下,也是所有人从这场“接力”中获得的宝贵财富。

2023-05-12 一块碑刻引发全城热议,文化界教育界共参与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50038.html 1 3 一场文学知识和家国情怀的“接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