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如 文并画
《中国科学报》近日刊文称,学术“灰色地带”行为由于长期积累并且群体发生,其危害并不亚于学术腐败、学术不端。一些“灰色行为”,大家都觉得无伤大雅,甚至还能得到好处,这就会迅速吸引大量普通人去效仿和追随,从根本上破坏掉整个学术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土壤。
文章说,最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发表了一篇关于“抵御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论文,“追热点”“轻信权威”“缺乏原创性”等行为都被列入了科研诚信灰名单。孙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一些研究人员抱着侥幸心态,迎合权威,疏于律己,结果却是产生了大量误导性的“科研成果”,甚至把整个领域引入歧途。而这些没有养成良好科研习惯和严谨学术作风的研究人员,也有可能一步步堕入学术不端的泥沼中。很多时候,越是大科学家,越容易不慎踏入“灰色地带”。当一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做出了新成果,往往会有很多人跟着他走,“帮”他证明这是对的,这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孙院士还说:人性是相似的,学术“灰色地带”行为在各个国家也都存在。但在一个发展更为成熟的学术环境中,这些行为很难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而我们国家现在对有瑕疵的学术行为还是太过宽容,特别是对有瑕疵的“大科学家”更加宽容,这是格外需要警惕的。
这番话,或许有人听了觉得不那么悦耳,甚至未免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但是,客观地说,其实这些直谏言词完全是肺腑之言。“良药苦口”,但若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人物,养成了只喜欢听阿谀之辞而拒绝一切直陈实况的真话,那么,他离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就会越来越远,久而久之,甚至会公然站在客观实际的对立面,做出完全背离真实背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荒唐事来,给科研工作乃至一切其他工作造成莫大的损失。这当然不是吓唬人的大话,而是无数历史事实给众人留下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记取。有道是:
学术莫陷“灰色带”,稀里糊涂蹭戏台;科研尤须多动脑,实事求是休忘怀。
当然,学术“灰色地带”未可踏入,而更加可恶的“黑色地带”譬如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则更必须坚决反对。在科学领域,我们理当绝对敬畏“诚信”精神,摒弃一切弄虚作假、文过饰非的不端行为。只有将科学精神奉作思维和行为的绝对权威,并通过艰苦的持久的努力,才能使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真正赶上并超过世界顶尖水平,让中华崛起的梦想成为这个星球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