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3年04月05日
第04版:综合·新区纵览

耿志伟:从致富能手变身乡村“文化达人”

本报通讯员 蒋须俊

本报记者 栾继业

走进丹阳市珥陵镇居民耿志伟家的书画室,顿觉翰墨飘香,一张大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墙边四周挂着不少见证乡村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书法作品,而墙角一侧还摆放一些木制品及制作工具。这里就是被当地誉为乡村“文化达人”的耿志伟老人的家,近年来,老人用创作书法、自编诗歌等形式为助力乡村振兴传播着正能量。

说起自己人生历程,今年81岁的耿志伟打开了话匣子。“我是珥陵镇下店村人,上世纪60年代从农中毕业后做了一名箍桶匠,由于手艺精湛,常年活跃在溧阳和安徽广德等地”。1978年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老人的箍桶生意越做越大,并由推销箍条拓展到箍桶的木料,用以运输的工具也由拖拉机演变为卡车、轮船、火车,最多时候一车箍条料载重达到9吨,贩运木材的生意做到了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1988年,耿志伟珥陵集镇中心地带购买了3间三层的门面房,雇佣帮工就有13人。“能将箍桶这个产业做到极致,如此风生水起,这样的典型在江苏农村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珥陵镇的村干部曾这样评价耿志伟。

敢闯敢干、富而思进。就在箍桶行业转入做保健型泡脚木桶迎来又一个红火期时,耿志伟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这一门好生意,而是开启了自己勤奋学习诗词,执笔临帖书法的文化人生。老耿告诉记者,实际上他从1983年起就利用闲暇之余自学书法了,还自费订阅了书法报。因为没有搓麻将和打牌的爱好,练帖习字、专研书法便成了他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为了以文会友,弘扬书法文化,他还放弃了二楼门店租赁的机会,将这间宽大的屋子设立为书法活动阵地,平时与一帮同道好友和书法爱好者在一起挥毫泼墨、切磋书法技艺,感到十分开心和知足。

2017年,耿志伟进入了丹阳市老年大学再学习,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花2个多小时进行楷、行、隶等书体的临帖,即使累得手脚抽筋也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作品也得到业界认可,参加市、镇等书法展览和比赛多次获奖。目前,老耿加入了丹阳市书法家协会、镇江和丹阳市老年书画协会、丹阳市楹联诗词学会。

除了勤练书法,数十年来,耿志伟还记录了20多本乡村日记,他的书法和诗词作品以亲身经历、朴素文字自编自撰,反映农村变化,讴歌改革开放,礼赞新时代的伟大,自然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丹阳市资深书法家颜景荣认为:“昔日致富能手,今成文化达人。耿志伟从一个农村箍桶匠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时代农村文化大发展的喜人变化。正是有了一批像老耿这样的乡间文艺爱好者的坚守,才使得文艺扎根乡村。他们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默默付出值得点赞。”

2023-04-05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44003.html 1 3 耿志伟:从致富能手变身乡村“文化达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