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宁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丹徒区上党镇上党村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机制,对全村资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生产与服务,极大地增强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依托“村公司”,上党村实现了集体增收、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同频共振。日前,记者就该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情况进行了采访。
春暖花开,生机盎然。备农资、修农机、抢农时……在上党村百亩蔬菜种植基地,村党委书记谭和林正在和村民们备战春耕,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上党村是上党集镇所在村,有16个自然村,常住人口近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8000人,基本农田5200余亩。2022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260万元,经营性收入93.9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3元。“我们村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选择了适应市场体制的公司化经营发展模式,提升了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谭和林向记者介绍说,此举破解了以往村级集体经济“散松小”和动力不足的问题。
2020年5月,上党村创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镇江仙人湖农业公司,锚定“产业发展、集体创收、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依托村里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特产品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同时,对外承接政府公益类服务项目、校企后勤服务、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垃圾收集清运等业务,发展服务型经济,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营收入,还带动了村民就地就业,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村公司”流转土地825亩,投资400万元,建成了“百亩优质稻米”培育种植基地和市级“菜篮子”工程“蔬菜大棚基地”,并建成3200平方米钢结构仓储用房,计划打造“百吨粮食仓储基地”。
“四季仙人湖”生态大米是上党“村公司”推出的优质稻米品牌,学习“戴庄经验”,采用稻、红花草轮作种植模式,以及稻鸭共作、稻鳖共作多元种植技术,进行生态循环农业生产,实现了“水稻+水禽”互利共生,一方面鸭粪可增强土壤的地力,减少肥料的使用,另一方面以鸭控草控虫,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水稻亩均效益比传统种植提高3倍以上,生态大米供不应求,村民反响强烈,种植积极性高涨。2021年,上党村成为亚夫科技服务团典型村。
说起创办“村公司”起因,谭和林告诉记者,缘于村里一度出现的抛荒现象。看到村民们外出打工,土地大量抛荒,村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寻找破解方法。上党村把基层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先行先试,整合资产、资金,探索具有市场功能的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创办了“村公司”,流转闲置土地集中经营,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生产,牢牢把握了发展主动权。村民张先生常年在外打工,家里2.3亩农田抛荒多年,分文皆无,通过土地流转,每亩可获得600元的年收益。村民付先生体弱多病,在“村公司”安排下,从事政府公益性岗位工作,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固定收入2400元,家庭脱贫脱困。数据显示,上党村仅服务型经济年产值近300万元,村集体收益达30余万元。
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后,如何让村民享受更多发展红利呢?记者了解到,该村原有建档立卡户93户,通过精准扶贫,已全部脱贫,只剩下73户需要跟踪帮扶的低收入户,村慈善基金每年拿出“真金白银”进行防返贫兜底,杜绝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发生。同时,统筹专项资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南风口下水管道堵塞整治、东风口农户住房受淹改造、谭赵片路灯维修更换、凌塘片盘头路建设,清理垃圾8000余吨,发放分类垃圾桶1800余个,垃圾分类工作“落地开花”,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党村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乡村”“省级卫生村”等荣誉。“有了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才有保障;有了集体经济,农民才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公共事务;有了集体经济,村党组织才有更好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谭和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