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唐守伦
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前,江苏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八少年雷锋班”的队员们来到酒海街社区,开展“春风送暖入空巢”包饺子活动,将包好的饺子送到3位老人家里,纪念“八少年雷锋班”成立30周年。
30年来,“八少年雷锋班”的孩子换了一茬茬,但他们坚持传播、践行雷锋精神的光荣传统一茬茬传承下来。校长侯晓蕾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通过开设“八少年雷锋班”公益课程,在学校营造 ‘人人学雷锋、天天学雷锋、时时有雷锋’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爱的阳光快乐地成长。”
“八少年雷锋班”成为学雷锋榜样
“八少年雷锋班”是孩子们公认的学雷锋榜样。每年学校都会公开选拔“八少年雷锋班”队员,同学们争相竞选,形成了“争当八少年”的局面。
一旦当选“八少年雷锋班”队员,孩子们也很自豪。他们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同学生了重病,他们捐钱买鲜花和礼品送到病房里……“八少年雷锋班”队员成为老师、同学公认的榜样。在榜样的引领下,更多学生懂得了要像关心自己的家一样关心集体。
每年寒暑假,学生们自由组合成立小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有的打扫楼道、打扫草坪,有的管理小朋友,有的清洗“牛皮癣”,有的发放宣传单,到了开学,一份份来自居委会的表扬信便堆满了学校的小信箱。他们还和扬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起过“六一”;和市水利局的叔叔阿姨一起宣传节水知识、普及节水常识,从行动中保护水资源……
创设公益课程让学雷锋常态化
经过20多年的坚守,“传承雷锋精神,培塑阳光学子”已成为江科大附小的优良传统,成为学校德育的一大特色,学雷锋已由少数学生转化为大多数学生的自发行为。
学校顺势而为,创设了“八少年雷锋班”公益课程,以“校内互助课程、校外实践课程、社区服务课程”为架构,依托此课程把公益美德、劳动习惯、探究精神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唤醒每一个人心底的爱,传递爱,传播正能量,让需要帮助的人心里感受到爱与温暖。
“八少年雷锋班”公益课程校内互助课程中,设置每年的3月必有一次义卖课程。全校的孩子聚集在学校操场,将自己做的食品、收集来的工艺品、闲置的书本拿出来义卖,所得善款用以资助甘肃天水、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困难小伙伴,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为每个教室建立图书角,为学校送去电脑、打印机……这些小小的善举,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快乐了自己。
在江科大附小校园附近住着一位高龄独居老人,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无儿无女的她渴望有人能来和她说说话,度过寂寞时光。于是,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在“八少年雷锋班”队员们的社区服务课程中:他们带着礼物来到老人家中,陪她聊天、给她捶背、帮她打扫。孩子们让老人感受到了学校对她的关心,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更重要的是,“八少年雷锋班”公益课程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心怀感恩学习生活,如何让心中的关爱直达对方心底。
让学雷锋成为人人的自觉行动
在实施“八少年雷锋班”公益课程的过程中,江科大附小鼓励每一个学生,“多一份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多一份与自然亲近的责任;多一份替父母分担的责任;多一份身为学子的责任”。
“八少年雷锋班”校外实践课程让学生们懂得了使命与责任。他们走上街头,在梦溪广场公共自行车站点清洁打扫,用抹布细细地擦拭着站点的设备;他们发放文明使用公共自行车倡议书,用自己的微笑影响、温暖着大家。
他们来到市图书馆,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书本,为新书编排序码;他们来到南门汽车站,为旅客送上一杯热茶;来到火车站为来往旅客送行李,一位从北京来镇的旅客在本子上写道:“一到镇江就看到‘小雷锋’,感到十分温暖……”
他们来到社区,来到古运河风光带,来到博物馆、雨花斋……“八少年雷锋班”校外实践课程让学生的身影出现在了各个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也用小小的身躯发挥着大大的能量。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从“八少年雷锋班”走出的队员仍然处处带头学雷锋,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在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