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古瑾
春天,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位于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的铭威汽车设计有限公司内,一群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手中的项目,不时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公司墙壁上,“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12个大字,既是公司总经理周长剑的创业理念,也是他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2007年,来自农村的周长剑刚刚从原句容高庙职业高级中学毕业,还是一名不起眼的模具学徒工。如今的他,选择了科技含量高的赛道领域,带领团队参加了中国商飞C919驾驶舱、客乘区的国产化研发试制,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为公司取得4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022年,他又带着“个性化创新工业设计及产业化系统技术服务”项目,获得“中国创翼”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我很感激政府,给予我们很多政策扶持,让我这样一个农民可以在创新创业这条路上,越走越稳。”他说。越来越多的“周长剑们”,正在春天的大地上,描绘出当下镇江新乡村的生动图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镇江坚持把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重点,为乡土人才成长赋能,让更多乡土人才“破土飘香”“茁壮成长”。
春天里的句容市天王镇唐陵村,300多亩梅花如画般盛开,姹紫嫣红,甚是好看。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穷出名”的贫困村——全村3418人,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级集体经济负债100多万元。这些改变的背后,离不开唐陵村的“领头羊”——刘树安。
2007年,在外做建筑生意的刘树安,在天王镇党委多次做思想工作后,怀揣着“在外做生意只能富了自己,回乡创业可能会富整个村子”的想法,正式接受邀请回乡担任村书记。他带领村民成立苗木合作社,党员干部率先入社带头种树。凭借“一根苗木”,唐陵村走上振兴道路。2022年,唐陵村集体资产近2亿元,苗木销售达52亿元,人均纯收入5.5万元,千万以上资产200余人,大部分家庭年收入都达到20万元以上。去年,“刘树安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被命名为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像刘树安这样返乡创业富民的故事,在镇江农村并不鲜见。为了挖掘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创新创业人才,镇江充分开发本地人才资源,加大对农村党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主动为返乡农民创业搭建舞台,依靠人才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又在乡村振兴中培养造就人才。
目前,镇江已创成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3家、大师示范工作室8家、大师工作室19家,对获评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大师示范工作室的分别给予100万元和10万元奖励。同时,坚持培育名家大师树标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26人、能手46人。其中,包括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吕存、全国劳动模范方应明,还有一批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镇江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分三批培养认定市级乡土人才362人,其中第一层次53人、第二层次86人、第三层次223人,对获评第一、第二层次的分别给予6000元、3000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