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候鸟季对于赤山湖的观鸟爱好者来说,都是一场不能缺席的盛会。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被誉为“秦淮源头、葛洪故里”的苏南古邑句容市西南端,是秦淮河流域中上游唯一一座天然湖泊,在迁徙的高峰期,数以万计的迁徙水鸟都会在此时从位于北极圈附近的繁殖地来到这里觅食、换羽,整个湿地公园呈现出“千羽翔集舞翩跹,芦花飘舞水潋滟”的生态美景。
对于负责鸟类数据监测的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监测保护部工作人员周宜祥来说,冬季也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节。自从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周宜祥一直负责鸟类观测工作,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鸟类研究者,但工作需要,让他的生活轨迹与观鸟逐渐密不可分,并喜欢上了观鸟。
1月初的一天,像往常一样,周宜祥拿上长焦望远镜,驱车到达内湖月亮湾。这里远离公路,有芦苇遮挡,大水面岛屿点缀,十分适合鸟类栖息。周宜祥架好望远镜,连接手机,点开拍摄界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了一群苍鹭,但其中有一只与众不同的灰色大鸟,身形修长,头颈后部雪白,身体大部分为浅灰色,翅尖与尾部为深灰色,眼周皮肤裸露。灰色大鸟时而凌空盘旋,时而水边漫步,时而草间觅食,时而掠过湖面,体态十分优雅,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周宜祥判断它应该属于鹤类,但不确定其具体品类。随后,他请来自然摄影师范明进行拍摄与鉴定,确认这是一只白枕鹤亚成鸟。目前,白枕鹤在全球范围内不足万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评估为极危物种,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国宝级”珍禽。
这是工作人员首次在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观测到白枕鹤。白枕鹤也成为赤山湖自2019年开展连续监测以来,记录到的第197种野生鸟类与第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赤山湖野生鸟类种类数是湿地公园创建之初的2倍。
走进公园,水草丰茂,生态良好,成群的斑嘴鸭、鸬鹚、苍鹭等野鸟结队从头顶飞过,野趣十足。身处其中仿佛可与自然交融,可与天地对话。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绝迹多年的菱角、芡实等多种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重现赤山湖,野生鱼类也在快速恢复和繁殖。为了吸引和保护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工作人员在赤山湖畔保留了一大片原生态养殖的稻田,收获之余还可以供野生动物饱腹。
近年来,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提升、鱼类增殖放流、本底资源调查等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工程。建立多个鸟类观测站点,配备专业观鸟设备,培养鸟类观测“土专家”,每日上传监测数据,为赤山湖生态的科学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为保障湿地生态安全,全力阻止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发生,湿地公园组建了一支9人的队伍进行不间断巡查。为防止偷钓者的出没,巡查队员每天6点到岗到位,围绕湿地公园开展巡查与保护。“喂,你好!湿地公园内不允许钓鱼。请收好钓具赶紧离开!”像这样的经历,在巡查员的巡查日志上,一天会出现十几次。除了环湖巡查,他们还及时劝阻私设地笼、倾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联系相关管理部门打击猎杀鸟类、电鱼网鱼等违规违法行为。监测保护部负责人说:“巡查队就像是湿地保护的前哨,根据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监测系统的各项数据指标,我们组织人员清理垃圾,开展‘清网’行动,清除水草,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管理轨道。”
2月28日8点整,“巡护员”杨同奎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经过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十几年的建设管理和不懈的科普宣传,使得周边群众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杨同奎从小在赤山湖畔长大,学校毕业以后留在村里搞草虾养殖。当看着自家门前的这片水域从养殖鱼塘变成生态湿地,从“门可罗雀”到“候鸟翔集”,他由衷地为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希望能为家乡的生态保护出一份力。去年7月,赤山湖与周边四村签订了共建共管协议,并面向周边村民招募“巡护员”,杨同奎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兼职“巡护员”,负责东湖村与赤山湖环河交界区域的湿地资源巡查管护及野生鸟类监测工作。随着村级巡护员的加入,赤山湖湿地巡护队成员由原来的9人增加至50人,巡查和监测范围扩大,管护力度有所增加,进一步夯实了湿地保护的群众基础,同时引导周边群众从生态资源的索取者转变为保护者。
除了帮助周边村落进行水环境治理、联合村民开展湿地巡查管护,赤山湖在湿地公园实施绿化养护、生态修复、外来入侵物种整治、旅游设施修缮等项目时,也会优先聘用周边村民,让他们主动加入保护队伍中来,努力探索湿地保护与村民增收的“双赢”之路,为推动赤山湖全民治理、全域治理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为秦淮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球候鸟的迁徙通道,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始终坚持秉持“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理念,为不同生物营造了更加适合的栖息环境和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积极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工作,多措并举营建优质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惠民,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马孟枭 王维)
摄影:王维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