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本报通讯员 胡剑
“市场监管工作离市场最近、离企业最近、离群众最近,连接着全市50多万市场主体和300多万消费者,每一项工作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都可观、可感、可评。”2月24日,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召开,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宋平生将“五个高”工作路径和盘托出,“我们在深化改革、优化服务、维权执法时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以高质量监管打造统一大市场,以高水平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效能服务助力‘两个强市’建设,以高标准融合推进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和法治监管,以高素质队伍守牢安全底线,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企业纾困减负、为发展增添动能。”
去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紧盯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环节的难点、堵点、痛点,提升行政审批效能,合并登记受理与核准环节,积极推进住所(经营场所)申报信息在线核验,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为企业提供歇业“停机保号”服务,试点企业注销“一件事”集成服务。截至2022年底,我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7.45万户,较2021年末增长6.05%。
在此基础上,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市场准入准营和退出制度改革,完成市级行政审批职能调整,深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面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在线核验全市住所(经营场所),实现“一照多址”改革目标,有效释放各类场所资源。同时优化企业开办、企业简易注销改革,进一步提升登记服务便利度和群众获得感,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6.2万家。
坚决守护市场安全,以更严要求保障新发展格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市深入开展“守查保”专项行动,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4372家,检查覆盖率、问题处置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将226所学校食堂后厨视频接入智慧食药监管平台;完成食品抽检16732批次,达千人5.23批次。
起步即奔跑、开局即冲刺。目前,全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正加速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将对全市34481家食品主体建立台账,明确市、县、乡、村四级对应的包保干部,加快构建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工作机制。
质量是企业立身之本,更是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屡有企业斩获质量管理领域的“金字招牌”,既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肯定,也是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推进质量建设,助力产业强市“一号战略”的重要成效。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细化实施路径,提出“把握产业要提升,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变革加快创新驱动的能力不断增强”的具体目标。一方面,聚焦“四群八链”产业现代化目标,加快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加强质量信用信息建设与利用,完善“质量奖”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市长质量奖和提名奖企业各3家,挖掘“种子”企业,跟踪指导帮扶,努力在更高层次奖项评选中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提高关键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标准化水平,力争全年新增地方标准10项以上,新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20项以上,新获批2个以上试点项目;建成省级产业计量中心,优化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运用认证认可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帮扶小微企业质量提升,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同样值得期待的是,在加快创新驱动方面,我市将加快知识产权创造,尽快建成国家级镇江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工作站,开展商标“清零”行动,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成效和运用效益;强化地理标志建设,高标准打造“镇江香醋”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增强“中国醋都”品牌效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推广运用专利维权托管、专利侵权鉴定技术成果,落实七部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会商制度,发挥南京都市圈等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作用,提升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构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