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05日
第06版:评论

“产业跟着人才走”与营商环境宜居环境

华翔

■摘要

相比营商环境,宜居环境的优化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关键。

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近日,公众号《城市中国杂志》发表专访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的文章《中心城市不是制定出来的,而是发展出来的》。专访的背景是重庆成为国家首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里唯一的中西部城市,自然,专访的主题也就聚焦在重庆。但说重庆之际,张国华言谈之间透露出的一些城市发展逻辑变化的观点,于其他城市,同样值得深思。

专访开篇,张国华即说:“战略意义上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圈是带动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城市群。与东部沿海的城市群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经济体系发展的底层逻辑,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是“内外双循环”的新格局,这是汤汤大势,且不说。其后三个“根本的变化”,则分别是,第一,过去强调“生产”,在全球贸易中主要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但现在我们更强调生产和消费并重,服务业和消费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提升;第二,传统的城市主导功能是商品交换,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城市的主导功能已经从商品交换主导转变为思想交流,这背后就需要一系列服务消费的支撑;第三,当前产业人口转移集聚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从“人跟着产业走”转变为“产业跟着人才走”。那人才跟着什么走呢?人才跟着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走。

后三个变化,恰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或许正是如此,张国华在回答“如何看待重庆成为首批五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问题中,特别强调“消费”与“产业”的关系,尤其是服务业的作用。譬如:“农业、工业的转型升级,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水平的服务业的注入,比如更好的金融、更好的科技,更高水平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等。因此,我们经常听到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卡脖子’项目,实际上,我们被卡的不是‘脖子’,而是‘脑子’。只有发展好能提供更多‘脑子’的(生产型、消费型)服务业,才能带来产业的转型升级。”再有,“产业的发展源自于市场的发达,发达的市场则意味着市场中有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来自从事中高端服务业的人群,这些人群不但产生消费需求,并反向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慧,形成闭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从事中高端服务业的人群,他们的成就很多时候并不只取决于工作的八小时之内,而在八小时之外。对他们来说:闲暇出智慧,自由出智慧。不同职业的交流碰撞产生创新,也就是从商品交换主导,转向思想交流主导。”

读到这一段文字,脑子中突然冒出来的却是两个词的对比——营商环境与宜居环境。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第一反应当然是关注提升营商环境;但从“产业跟着人才走”的角度看,更根本的又或许当是宜居环境。事实上,消费城市的建设,既是产业培育,更是宜居环境的打造。

应该不是巧合,另一篇关于城市发展逻辑的文章也提到了营商环境与宜居环境。文章出自公众号“财经早餐”,题目为《跳出“硬核”思维,中国城市的发展逻辑变了》。文章写于2021年初夏。那时,上海市委召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提升城市软实力。在地方党委全会上,以“软实力”为主题还是第一次。有别于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城市软实力即在文化领域上的影响力,文章说:“从城市内核上看,软实力传递的是一座城市的生活体验。不论是宜居、宜业、宜学还是宜游,总有一项能够传递出城市的温度与韵味。”“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让青年才俊们在施展才华的同时,感受到在上海生活的精致美好。”然后,一句话便脱口而出了——“而相比营商环境,宜居环境的优化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关键。”

“产业跟着人才走”,“宜居环境是关键”,却让笔者想起了曾经媒体报道成都公园城市发展时极热的一个词组——“人-城-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产-人-城”。无论排序,这是城市发展的三大要素。“产-人-城”是过往的城市发展逻辑,产业是首要发展因素,路径则是以产业招商,招来企业并吸引到足够多的产业工人之后,再开始建设生活配套,慢慢地变成一个城市。“人-城-产”的城市发展逻辑,则人是首要因素,把人本理念作为城市规划发展的起点,先把城市塑造成为非常宜居的城市,然后吸引来许多优质的人才,而优质的人才将来又能带动很多优质的产业。归纳起来,就是“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而这个路径的核心,恰是宜居环境。“公园城市”四个字,正是这个理念、这条路径的高度概括。

或许是报道热度过去了,更或许是这条路径并不那么容易一干就见效。就如张国华所说:“过去我们搞‘七通一平’可能一两年就干成了,但现在,一个好的商业环境要三五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发展起来。这其中,政府要发挥更好的导向作用,无论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社会治理,还是考核、激励、容错机制都要发生根本变化。”现在,“人-城-产”这组词在新闻报道中不那么热。但看看成都的相关消息,却可以发现,这样的理念已然内化在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颇有些空气的味道,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突然感悟,于城市发展而言,或许,营商环境是表征,毕竟它是与产业发展面对面对接的,而宜居环境是内核,因为它事关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本诉求。虽然说,表里合一是最优化的发展路径。但在大家都聚焦且白热化竞争于营商环境提升的时候,选择宜居环境为城市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不失为新路超越的可能。

《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有言:“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

2022-12-05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26685.html 1 3 “产业跟着人才走”与营商环境宜居环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