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8日
第10版:西津渡

一张背景照片

□ 项静恺

母校省镇中百卅校庆活动已成历史,活动场景的画面却像过电影般一帧一帧地在我脑海中回放:我惊叹校园面貌的沧桑巨变,我羡慕校园内的小学弟、小学妹们的青春靓丽,我沉醉于“高质量发展大会”美轮美奂的现场……所有的画面中,给我印象最深、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却是一张照片,一张校庆文艺演出播放的舞台背景照片。

在“百卅南泠正青春”为主题的校庆文艺节目的高潮,压轴戏本校“老三届歌友汇”的合唱《献给母校的歌》登场(上图),舞台背景的滚动画面中出现一幅泛黄的5位女同学的合影照(下图)。这是5位女同学1968年离校前,在位于镇中校区东南一隅的水塔旁的留影。这幅珍贵的留影见证了上世纪60年代末校园的历史:五位女生衣着简朴,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清一色的短发短辫,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表情凝重,似在思考着什么:是对学校生活的恋恋不舍,还是对未卜前途的疑虑担忧?她们是我的同班同学——省镇中老三届高二(2)班的赵俊南、邱淑美、刘幼芳、徐家静、郑志炎(自左至右)。

5位女生中,邱淑美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农村孩子。纯朴,敦厚,待人诚恳,为人谦和,平时言语不多。回乡务农后于上世纪70年代初被推荐入大学深造,毕业后留省城工作。徐、郑二位是我班的“管家”——生活委员,她们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尽心尽责地为大家的生活服务(我们当时都是住校生,年少无知,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直到50多年后的今天,我班的微信群里提起她俩仍然是赞美感激有加。徐家静同学离校后经历曲折:1968年下放江宁农村,为生计前途,辗转三省市,其间经历的甘苦自知,所幸现在的她在澳洲与女儿住在一起,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刘幼芳同学是当年班上的女学霸,在农村“扎根”近10载,1977年恢复高考,已是妈妈的她毅然报名,结果一举中榜南师大,毕业后执掌教鞭数十载,桃李满天下。如今刘幼芳、赵俊南分别长居上海和深圳,安度晚年。

其实5位女生的经历是我班所有同学乃至老三届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朴实、勤劳、智慧、好学,诚以待人,严于律己。这是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我们的一个共同的“印记”。我们班有耕耘数十载、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共九人,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有主政一方、造福百姓的“人民公仆”,更有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奉献、尽职尽责的普通员工。所有的我们,用毕生的坚守和付出,成就了自己,也为社会添了砖,加了瓦。

最后,还是说说这张照片。遗憾的是,5位女生中已有两位蕙折兰摧——邱淑美和郑志炎先后驾返瑶池,离我们远去。我想,她们泉下若知自己的合影出现在母校百卅庆典演出的舞台上,也会很高兴的。

背景照片的黑白色彩与舞台的绚丽形成强烈反差,照片上5位女生简朴的衣着与舞台上女士歌者湖蓝色飘逸的长裙形成强烈反差,照片上年轻面孔的凝重表情与舞台上年届古稀的老者们的慈祥笑脸形成强烈反差……这或许就是老三届的过去和现在。

正如《献给母校的歌》里的一句歌词所云:老三届仍在“追逐诗和远方”。

2022-11-18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24275.html 1 3 一张背景照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