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022年11月11日
第11版:芙蓉楼

来西津渡品一碗乡愁

□ 侯利旺

有一年,我去北京出差。晚上,同学喊了几个朋友小聚,席间一位朋友是镇江人,他说特别想念家乡的锅盖面。作为离家多年的游子,我深有体会,能召唤乡愁的就是味蕾。

我住在南京,开车到镇江只有一个小时不到。镇江的美食声名远扬,除了镇江香醋、水晶肴肉,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锅盖面,号称镇江一怪。有一次妻子出差,我带儿子游览了镇江金山风景区,便开车去了西津渡,这是长江边的一条古街,曾是古人从长江南岸的镇江,乘船渡江北上,或者从江北过来的人们下船的一个古渡口。西津渡属新开发的景点,但镇江人却引以为傲,据说可以“一眼看千年”。

儿子上了小学三年级,喜欢听故事,也喜欢刨根问底。我于是边走边和儿子讲起西津渡的历史。据说西津渡始成于六朝,也有说是起源于三国时期,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改为“金陵渡”,宋代以后称为“西津渡”。西津渡最知名的广告语是“一眼看千年”,走在街上,只需一眼,就仿佛回到了笙歌曼舞或战乱纷飞的年代。王安石也是从这里扬舟北去,船到对岸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儿子背过很多诗,脱口而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走在西津渡这样的小街小巷上,本能地觉得生活的节奏放慢。人很奇怪,当你义无反顾远离了故乡,向着未知的方向而去,却又常常惦记回家,回去之后又发现一切如旧。几番来回,“旧”字就深深刻在心里、脑里。西津渡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想起我的家乡也有大运河渡口,名为渡口驿,这个大运河上曾经的小渡口、小驿站,一直默默无闻,自古至今位于乡野,没有过多人工雕饰,没有过多诗词吟诵,如今连遗迹都找不到了。

西津渡除了历史遗迹以外,青石板路两侧的砖木小楼几乎都改成了商铺,最具特色的是锅盖面小店,锅盖面也称镇江小刀面,是地方特色传统美食。成品的锅盖面软硬恰当、柔韧性好。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就是把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颠跳,有如舞蹈,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锅盖面的下法与众不同,下面时将锅盖放在面汤里煮,锅盖比面锅小,锅里水在翻泡,锅盖压在沸腾的水上。我们点了一份面条,津津有味地吃着,吃起来不仅香还很鲜,加上碗里放了佐料,连面汤都很好喝,一下子刺激了食欲。想起家乡人也爱吃面条,小时上学前,母亲用炉子煮上一锅开水,等水开了下上面条,然后打两个鸡蛋,放点葱花,简直是人间美味。我每次吃得一口不剩,肚子撑得饱饱的。母亲说面条耐嚼、防饿。那时候我只管吃饱肚子,并不理解。直到前几年看了电视上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里面有句话:“面条最为素净,既是饱腹之食,也能容纳万千滋味。”面条真的是既能充饥,也能解渴,被誉为上等饭食。

毕业之后我留在南方的城市里生活,每年我回到家里,母亲经常购买家乡的面条,给我带到生活的城市,慢慢地面条里融入了一种乡愁。

默默想着,我把锅盖面面汤也一口喝完了。其实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2022-11-11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23113.html 1 3 来西津渡品一碗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