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宁华)眼下,正值江南晚稻收割高峰时节。10月31日,在丹徒区上党镇丰城村一块收割后的稻田中,只见一台类似“推土机”的机械在快速行进,身后的车厢里不一会儿就堆满了捆扎好的秸秆包。
“这些秸秆包将集中送到村企联建项目基地进行发酵,最后变废为宝成为营养丰富的有机肥,形成回收、加工、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丰城村党委书记陈云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该村围绕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想办法、找出路,将村里的养殖业废弃物与种植业废弃物巧妙结合、科学利用,有效破解了农作物秸秆处理难题,秸秆成为“香饽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增收渠道,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让“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丰城村位于上党镇东南,有6个自然村,农户780户,耕地面积5000亩,水稻保有量1800亩左右,仅单季水稻秸秆即可达到900吨,此外每年还有油菜、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需要处理,秸秆量超过1200吨。“往年,丰收之后大量的农作物秸秆成为村民的心头之患,直接燃烧会污染空气,堆弃田间又影响耕作,还容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陈云说,2020年,丰城村通过村企联建的形式引进资本与技术,成立了“江苏丰久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整合村内养殖业、种植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包括生猪养殖、禽类养殖排泄物,稻麦秸秆、果蔬废品,以及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易腐有机物,通过生物技术,转化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有机肥,一部分用于村集体和本村农户的农业生产,一部分进入市场,“秸”尽所能、变废成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丰城村还建成了覆盖全村的液态有机肥储藏转运地下管网,生猪养殖的粪污通过密闭管道直接输送到基地,做到资源全利用、零浪费、低成本运转。此外,该村科学利用秸秆等在密闭发酵过程中形成的沼气进行发电,全年发电约2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煤约7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约181吨,发电量可满足企业80%的生产用电。
目前,丰城村已逐渐形成集优质水稻生产、生猪养殖、农作物秸秆收储、粪污有机还田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闭环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陈云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全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全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最终达到化肥使用量为零,既能够有效增加农户收入,又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