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第10版:西津渡

两张奖状引出的故事

□ 嵇钧生

最近在翻找资料时,找出两张纸质泛黄,与省镇中相关的陈旧奖状,算算时间已过去73年了。不由引起我对少年时代进入中学前后的一段学习生活的回忆。

我小学阶段是上世纪40年代,镇江正处于日寇占领的沦陷时期。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家由于父亲早逝,母亲靠种田、摆小摊、些许的房租收入,独自领着5个幼子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生活极端贫困,常常是饱一顿,饥一顿。我上学只能时断时续,交得起学费就上,交不起就不上。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我上过校址在城西冬赈局巷(后改名为生产巷)原冬赈局内,与我家仅一墙之隔的安怀小学。我也曾在跟随母亲回扬州农村老家种田时短暂地上过乡村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回到镇江上了穆源小学,插班四年级,直到1949年毕业。

那时虽然已经抗战胜利,但由于日本强盗长年统治压榨,抗战胜利后又内战不断,一般民众普遍生活贫困,老师工作不稳定,说不定上学期还在教学,下学期就不被聘用而失业了。学生失学更是家常便饭,常常是上学期一班有30来个同学,下学期就不足20人了。许多同学在读完“初小”,即读到四年级后,就无力继续读“高小”,即读到六年级。从此不得不失学走上社会,学徒打工,提篮小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穆源小学是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回族人士创办,面向回民大众,带有义务性质的一所学校。许多回民子弟来此求学,贫穷的还可以申请减免费用。学校也兼收非回民学生。因此虽然我不是回民,但当时校董杨公崖先生了解我的家庭情况后,仍然爽快地接受我入学。

穆源原是一所名校。但早在抗战初期,学校漂亮的教学大楼就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了。抗战胜利复校后一度暂设在城西山巷清真寺里,教室是借用了礼拜大厅对面的几间屋子。后来才搬回杨家门旧址残存的瓦破屋漏、四墙透风的老平房里。

我之所以上穆源,是听说当时的穆源不但学费比较低,还有一个很好的奖励制度。即年级第一名可以免交学费、杂费和书本费,也就是一切费用全免。第二名可以免交学费和杂费,自己负责书费;第三名就只免学费了。因此我必须努力学习,力争得到第一名,以争取到全免,才能继续上学。从现在保留的小学奖状来看。我在五年级和六年级都获得了第一名,总算没有了欠交学费的窘困。

也许有件事值得一提。大概是1948年,镇江一家地方报纸(报纸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报社社址在京畿路与伯先路和宝盖路的丁字路口处),举办了一个读者奖学金的活动,我也申请了。记者到学校和我家调查,了解了我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后,给了最高的奖学金,当时还登了报纸。我现在已记不得具体钱数,但记得比学校的免费金额还多。由于当时学校的经济状况也不好,我便主动放弃了那个学期的免费资格,自己交了学杂费,得到了学校的好评。

这样我终于得以“高小”毕业,获得了穆源小学颁发的“高级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的小学毕业证书。

现在的孩子享受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大概不会知道过去小学竟然还有四年“初小”和六年“高小”之分。还要为费用发愁,然而这张小学毕业证书正是当时社会贫困、教育水平低下的历史见证。

“高小”毕业了,有人也就不再继续上学了。但我的母亲认为,我们家庭既无钱也无势,要想立足社会得以生存,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因此主张再困难也要想办法继续升学。这就面临上哪个学校的问题。

正好这时看到了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暑期师生服务团”举办暑期补习班的招生布告。于是我就报名了。

这种补习班多是义务性质的公益活动,只收极少的讲义费。补习班的老师多为高中学生,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但印象中,在老师带领下,这些同学都很认真负责。

因为我一心想继续上学,所以学习很用功。补习班结束考试时,我获得了好几张奖状。现在还保存的两张,一张是“暑期各科测试比赛” 成绩优秀奖状。另一张是“政常(政治常识)比赛”成绩优秀奖状。这些奖状很简陋,是手写刻在蜡纸上油印的。奖状上的五角星用水彩涂成了红色。“奖状”二字也是用水彩上色的。第一名涂成红色,第二名涂成黄色,第三名涂成蓝色。记忆中我还有几张单科的奖状,但一时找不到了。不过各科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说明我的单科成绩也是比较好的。

不久中学招生考试,我同时报考了省镇中和市一初中,两所学校都录取了。我原来是一心想上省镇中的,但因为省镇中在远郊的七里甸,离家远,每天要走太远路,妈妈不放心。而住宿花费大,经济上承受不了。当时我的家已搬到宝塔路福安里。于是决定上离家比较近,在山门口街的市一初中。

这样我就在市一初中上了一年级上学期。不料到下学期,我申请减免学费未获批准。当时家中已是三餐难以为继,妈妈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我只好失学在家了。

那时新华书店在大西路,于是我几乎天天泡在书店里,翻看各种书籍,甚至有时中午也不回家。同时我自学初一下学期的课程。初二时,插班考入省镇中。此后由于哥哥参加工作,家庭经济困难的状况有所缓解。我终于得以持续上到1955年高中毕业。

在省镇中刚上初二时,我学习还有些吃力,后来才慢慢适应了。现在我还保留了省镇中的初中毕业证书。从背面历年的成绩单看到,我初一下的成绩单部分是空白的。这正是我当年失学的见证。至于初一上的成绩应当是抄录市一初中时的了。

今年是我的中学母校江苏省镇江中学成立130周年,我写了一篇约两万字的《散记》,回忆我1952年至1955年在省镇中的学习生活。文中贴出了一些已经保存了六七十年的“个人档案”资料,包括1952年的初中毕业证书和1955年的高中毕业证书、成绩单以及当时的作文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些笔记、实物等资料。这些“文物”助我唤醒沉睡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使得回忆鲜活起来。

现在又补充了这两张73年前的奖状,虽然纸已泛黄陈旧,但很可能是仅存于世的了。它不但是我童年苦难学习生活的一段记录,更是当年母校师生热心普及教育事业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见证。我相信我的回忆对于年轻朋友了解过去的一些教育和生活状况也是会有所裨益吧!

2022-10-28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20716.html 1 3 两张奖状引出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