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许开飞
从“宁镇科技合作月”到“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从“院士家乡行”到“首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十年来,我市持续深耕产学研对接合作,已与160多个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合作成果。
风生水起的产学研合作折射镇江科技创新的活力迸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连续9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在“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30强”中列第18位……十年来,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8%提高到66.2%。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强力支撑。2014年10月镇江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当年全国唯一升级的国家高新区,也是唯一同时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国家高新区。紧随其后,扬中高新区和丹阳高新区先后获批省级高新区。一批批创新载体布局、崛起,持续增强区域创新承载能力。
既着力建强载体,又突出校地校企合作和创新平台招引,我市积极打造高层次研发创新平台。研发过程中一度遇到技术瓶颈,江苏金海创科技有限公司最终通过省产研院的平台,对接了全球顶尖研发型公司——集萃苏科思联合研发中心,合作开展了“激光数字振镜和核心数字驱动系统研发”项目,全面提升了金海创在“微加工”领域的竞争力,更填补了国内高端激光振镜的技术空白。
开展深度合作,我市携手省产研院,共建专业所、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21家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依托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这一平台,我市发挥省产研院高端资源集聚优势,有效帮助像金海创这样的企业加速突破技术瓶颈。不只是省产研院,丹佛斯动力装置全球研发总部、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研发基地等一批创新平台先后落户镇江,东南大学校友经济产业院先导区(镇江)、华北电力大学扬中智能电气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运营。今年,我市还依托江苏大学优势学科积极争创“智慧农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助力智能农机产业攀高争强。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十年见证镇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入深水区。科技改革20条、“聚力创新”六条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的出台,不断强化创新“第一动力”作用,持续为创新主体松绑减负,推动科技与产业加快融合。深化改革,2016年我市设立市技术交易所,大力建设技术交易市场,并配套出台技术交易激励政策。去年全市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达100亿元,增幅列全省第二。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矢志不渝壮大“科创森林”,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创新型领军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创新企业梯队。其中,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238家增长至2021年的1221家。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敬东表示,我市将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镇江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持续发挥创新驱动对产业强市和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力争到“十四五”末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达100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加快把镇江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创新高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基地、沪宁线上重要的创新创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