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第06版:评论

中信银行35年:新一代价值银行蝶变之路

广告

缘起:有担当的开始

重构与转型,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的关键词。从大一统的行政体制向现代银行体制转变,不同经济环境下陆续“登场”的多类型、多层次商业银行们“百舸争流”,奠定了当下银行业的基本发展格局。

“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诗人舒婷,曾这样讴歌奔涌澎湃的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百废待兴,但处处是青春的活力和追逐梦想的身影。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35年前,作为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中信银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这家银行的故事要从35年前北京国际大厦一间小小的会议室说起。

1987年4月14日,在北京国际大厦,时任名誉董事长荣毅仁先生主持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信银行的前身——中信实业银行成立。这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第一家全国性综合性商业银行。

作为我国较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成立伊始,年轻的中信银行就走向国际,积极参与境内外金融市场竞争,并代表中信集团在东京、纽约、伦敦等资本市场上成功地发行了一笔又一笔债券,多次作为国际银团参与行和牵头行参加对国内外企业的银团贷款,为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书写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历经三十五载芳华,初创时的企业牌匾依旧伫立在中信银行行史展厅当中,但中信银行如今的模样和内在都已然发生了“巨变”: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超过8.2万亿元,存、贷款规模双双突破5万亿元大关,并在国内153个大中城市设有1,423家营业网点,拥有员工人数近6万名。同时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降”,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在近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攀升至全球排名第19位,在所有上榜中资银行中增长规模排名第一,稳健与杠杆情况位居股份行第二。

换挡价值赛道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过去5-10年的计算周期里,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变到探求“价值”突破,成为银行从业者们的努力方向。这对于以往习惯于垒大户、赚快钱的机构而言,放弃“规模情结”很难,“降速换挡”到新的价值赛道更不容易——这意味着放弃简单粗放的“赚钱”模式,需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统筹分配对公与零售、信贷与中收、传统业务与金融科技等资源和能力,为市场、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

但形势逼人——在经济结构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体系向直接融资转化的长期趋势下,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市场环境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社会各相关方对银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共同富裕以及加强风险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传统上“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观点深入人心,但随着疫情反复以及稳增长的压力,需要在零售业务增长放缓的压力下寻求对公等其他板块弥补。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实现银行持续稳健发展,这考验着银行管理层经营智慧。

回顾中信银行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时刻——2015年,中信银行开始制定、实施三年战略规划,在连续两季三年规划的实施中,中信银行实现了对公、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从“一体两翼”到“三驾齐驱”的业务结构转变。2021年,在集团战略领导下,中信银行发布了最新的三年规划,主动布局制定了“342强核行动方案”。该方案聚焦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形成了以财富管理为主体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价值链和互促体系。其背后就是要通过条线、业务、客户、产品、服务以及内外部资源的协同联动,形成对客户全链条全维度的服务能力。

数据进一步佐证价值赛道生长力,根据2022年中期业绩显示中信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业务能力建设效果显著。在财富管理端,在外部市场承压的大环境下,中信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牵引打造“新零售”构建起“三全、四环、两翼、五主”的战略体系,截至2022上半年,中信银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3.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9%;在资产管理端,中信银行理财总规模1.65万亿元,其中新产品规模占比提升至93.92%;非货币固收类产品规模增长3,318.07亿元;在综合融资端,融资余额达12.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9%,已构建起完善的生态圈价值体系。

可以说,中信银行通过三十五载的积累,尤其是近年来规划和行动方案的战略指引下,已经走上价值银行的赛道。

特色经营

成功换挡价值赛道,除了中信银行人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集团的协同”。

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从来不是“孤军作战”,更像是兄弟姐妹齐心协力的家族奋斗史。

在十八岁的“成年礼”之前,呈现于银行业和客户面前的中信银行,一直名为中信实业银行;即使十八岁成年“更名”之后,中信银行在面对客户时,还可以拉上自己的大家族——中信集团、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以及更多实业兄弟公司等。

在中信集团“一个中信、一个客户”的原则下,中信银行可以依靠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业全覆盖”的差异化优势开展特色经营,创新服务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从同质化竞争中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在中信银行成立35周年的特别节点,也成为中信金控元年。伴随中信金控的成立,将带来“三个有利于”,助力识别大风险,发现大机遇:一是有利于做强综合金融服务,比如由各家金控子公司共同参与设立了财富管理委员会,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方案推进营销;二是有利于做优客户服务体系,提升客户体验,逐步形成团队融合模式;三是做实全面风控体系,包括在更大范围内更早地捕捉风险点,并且协同处置已经存在的问题等。

有温度的传承

金融背后站立的是千家万户,坚持金融为民,永远是其初心和使命。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金融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命题。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金融体系核心的商业银行将肩负“新金融”的更大使命——广度上,要覆盖最广泛的大众,包括传统金融可能忽略的普惠和弱势群体;温度上,不只是考虑“商业利润”,还要转向“人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跳出金融做金融”,用“金融+社会”的双重视角去审视所有的金融服务,去满足大众对金融服务和美好生活的期待。

回望中信银行35年的发展史,服务大众的新金融理念一开始就植入在其基因中,并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初心和温暖,并在金融科技等力量的加持下,愈发具有影响力。

在零售领域,近年来,中信银行在保持对公优势的前提下,零售业务突出温度“异军突起”,构建了特殊的客户分层体系,在出国、养老、高净值客户、信用卡等细分客群市场上另辟蹊径,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了能够满足用户不同需求的生态圈。

在普惠金融领域,面对全球性的小微金融服务难点、痛点,中信银行以科技能力为支撑,建立起一套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营销获客精准化、产品服务人性化、风险管理智能化和运营管理数字化,借助于手上“温柔的手术刀”去解决社会难点,让自己变身一位有温度的“社会医者”。

2022-10-10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18405.html 1 3 中信银行35年:新一代价值银行蝶变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