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6日
第08版:专版

兴教助学,筑梦未来,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26年圆梦进行时

【协会概况】

镇江市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创建于1997年7月,现有宝堰、珥陵等13个分会(代表处)。由马立平(享受地市级待遇的离休干部、宝堰区解放后第一任区长)、陈昊苏(陈毅元帅之子,原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老党员老干部牵头发起;现由李忠杰(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晓堂(原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兼苏州市委书记)、方之焯(原镇江市委书记、省人大副主任)等老领导为协会荣誉顾问。现任会长徐伟珍(市政协原文史委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协会会员单位120个。并有一支以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受助反哺者为主的、延伸到辖区行政村的兴教助学志愿者(联络员)队伍。据不完全统计,26年来协会已筹资发放兴教助学善款近2000万元,帮助12000名以上老区贫困学子读书圆梦、成人成才,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奉献,多次受到中央组织部、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市)民政部门等表彰,成为镇江市兴教助学知名慈善品牌。

2019年以来,协会坚持政治建会,引领发展;融入大局,服务发展;克难奋进,创新发展;助学育人,高质发展,为大爱镇江增光添彩。

近几年,协会特别注重帮困助学立德树人,探索创建了家庭、学校、协会“三位一体”助学育人品牌。市“扶贫三会”(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联合党支部和镇江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党支部、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等指示精神,在受助学子中相继开展了“家国情怀,青春出彩”“学党史,感党恩,育新人”“大手牵小手,同心跟党走”和“青春向党,健康成长”育人主题教育等活动,收到680余篇感悟征文。中山大学甘晨雯的征文《是党为我遮风挡雨圆了大学梦》荣获江苏省扶贫“三会”“老区人民心向党”优秀征文奖;夏良伟等6名受助大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1名获公派到奥地利留学读博;受助学子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人才“归雁计划”,近100名受助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就业创业。高桥分会获得镇江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严业明分会长今年7月荣获“镇江好人”光荣称号。

今年,协会继续开展“兴教助学,筑梦未来”圆梦行动,向老区500名困难学子捐助善款100万元,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进一步联合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党支部、市政协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茅山老区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发挥余热,深入开展契合实际、紧跟时代的育人主题教育等活动,不断创建完善“三位一体”育人品牌,引导教育受助青年学子不忘家乡情、红心永向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征文刊登

青春向党 奋斗成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生 何彦雯

青春向党,于我而言,这一信仰只会越来越坚定。一则作为从镇江茅山革命老区乡村走出去的孩子,我深深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深深感激家乡的兴教助学协会对我多年来的帮困助学,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而且从政治思想上关心培育我成长;二则我是在南开大学念的本科,南开大学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我一踏进校园就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感染与激励,同时也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影响;三则目前我就读的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诞生了一批爱国人士,所以也让我对党对国家有着更深的爱,也有着更多的青春责任感,必将这份爱与责任化为行动。

在学习上,我从本科到现在,都孜孜不倦。大一一入学,我就全身心投入学习。早晨伴着图书馆的开馆音乐,夜晚伴着闭馆音乐,我看过凌晨四点的天,也知道夜深的寂静。疫情在家期间,我更是不敢懈怠,六点五十准时起床,晚上十一点半才入睡。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四年以89.25的学分成绩位列专业第二,获得了“南开大学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也获得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在科研上,我始终充满热情。虽然牺牲了大部分假期,虽然仍有起起落落,但这扇门背后的旖旎风光始终吸引着我,吸引我继续前行。在和科研携手同行的路上,我收获良多,也获得了很多老师的认可。我是在北京大学做毕业设计的,当时,我在外租房独居,早高峰骑单车挤地铁,体验着“北漂”的不易,适应着新的实验室环境,挑战着从未涉足的生物实验。这段时光,极为不易,而又收获良多。现在,我推进着更加具有挑战性的博士课题,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但我也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在社会实践中,我也积极参与,奉献自己星星点点的力量。在“爱心包裹”活动中,我在凛冽的寒风中鼓起勇气去向路人劝募,最终为贫困地区的儿童送去了温暖;在重庆红色之旅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作为副组长在白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地参观调研,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刚毅,最后实践队获得“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我还曾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他们带去了欢声笑语……

青年承担着祖国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自当以青春之学识、青春之担当、青春之勇毅,锐意前行、为梦想奋斗,做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班人。我将继续砥砺前行,不负党和国家的殷切期盼。

用青春谱写强国之歌

清华大学 杜宇

镇江市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不仅25年来坚持为革命老区困难学子助学,而且始终坚持在助学的同时开展立德树人活动,我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回想我的求学历程,从农村小学一路上升到县城重点高中再到首都的最高学府,如今还在攻读博士学位,其间过程实属不易。农村相比于城里教育资源匮乏,小学的时候,一个班就是一个年级,二十几个人在一起上课,那时为了买一本书都要攒很久的钱,更不用说辅导班之类的。

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在成长路上遇到了许多有爱心有善心的好老师和兴教助学爱心使者。并且他们有一个共同名字——中共党员。我记得,初中语文老师优美的诗朗诵:“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也想做这样一个幸福的人。她总是让我们读书,给我们读很多诗。在没有网络的世界里,这真是极大的享受。英语老师有时候会把我单独留下来,辅导我新概念英语,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钱上英语辅导班,以后英语跟城里人比会有差距。我记得,在就读省大港中学时,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的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的爷爷奶奶们,一次次地给我送来了助学金;在我考取清华大学后,协会至今一如既往地资助我读书、关心我成长,更难忘的是老领导杨晓堂爷爷等在2018年4月20日上午,还亲往江心洲小岛走访慰问我家。他们这些大爱之举,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他们恪尽职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呵护我们,使我由衷感谢。这么多年,是他们对我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业上的关怀帮助,极大地激励我坚定信念、努力读书,未来我要像他们一样去帮助他人。

如今,我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博士学位,所在课题组致力于将类脑计算和人工通用智能赋能各行各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科技强国。作为这样的团队中的一员,我感到荣幸和一种使命感,正如实验室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所说:“我们不做简单的事。我们要做有挑战的,真正能够服务国家以及人类社会的事。”

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不能眼中只有物质利益,而是要像老一辈一样多一些家国情怀,在追梦路上把立志和立德、立身统一起来,“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国家发展的统一。

这份恩情 一直记得

江苏(奥地利)大学博士生 刁凯凯

我是来自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刁巷村的刁凯凯,现在是江苏(奥地利)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三年级学生。大学本科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并且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一直以来,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都在资助我,党的阳光雨露、老区人民的慈爱情怀滋润并见证了我的成长。印象中是从小学开始到现在读博,从一开始每年的一两百元到近几年的两三千元,近20个春秋,从未间断。可能很多时候我不是太会表达,有些工科生的木讷,但我一直都记得这份恩情。每当自己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时不时会想起协会爷爷奶奶们,他们温暖的话语、奔波的身影,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在背后支撑着我,默默推动着我向前。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上党分会组织学子座谈交流时,我向协会提出申请,希望能够中断协会对我的资助,将这笔钱给更需要帮助的人。考虑到自己已经是博士生了,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经济上的需求。但协会拒绝了我,并坚定地和我说:“我们探访过你家还很困难,只要你还在上学,协会就会一直资助你。”这句话一直烙在心里,很暖心。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读研是真正开始对于一个课题较为深入的研究,几年时光里,自己从一个科研小白慢慢成长为青年学者。研究生的生活是更加充实忙碌的,每天的生活状态基本就是一整天从事科研工作,直至晚上10点多,中间找个合适的时间锻炼身体。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一路走来并非一帆风顺,读研之路相比于先前的求学之路更是异常坎坷。当研究遇到瓶颈、论文多次修改后被拒,或是长期奋斗没有收获,这些都会不断打击自己,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自我懈怠。记得自己有一篇论文投稿前前后后大概修改了六七次,经历了多次返修,历时一年半左右,最终发表在行业顶级期刊上,那一刻的甘甜让我明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在不断地进步,科研上更加得心应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发表了国际学术SCI论文十余篇,获得了校长奖学金1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次、校一等奖学金2次,并获得了为期两年的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资格。

当前我在奥地利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生联合培养,这对我而言又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其实出国前,自己很忧虑,担心奶奶和瘫痪在床的父亲的身体问题。家里现在就剩这两人,奶奶已经80岁了,身体本就大不如从前,还要照顾父亲。一度考虑放弃这个机会,但是家人和亲戚的支持让我安心很多。从小到大很少出过镇江,家人在,心就在这。刚来奥地利那会,很多地方还很不适应,愈发地思念亲人。慢慢地自己学会了独立,通过积极地交流去了解当地的生活,探索未知的世界。人总是习惯于待在舒适区,到了陌生的环境里会变得焦躁不安。生活如此,学习更是如此。其实青年人的学习并不是照着书本按部就班,科技的进步就是需要我们跳出舒适区,开拓未知的领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深知自己的一步步成长离不开家人和社会的帮助,尤其对于我这样出生在困难家庭的学子而言。无论将来自己从事怎样的职业、达到怎样的高度,都会努力地回馈社会,像兴教助学协会看齐,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典范。

不负期望 勇担使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软件研二 夏良伟

今年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又开展了“青春向党,健康成长”育人主题教育活动,我读完了协会发的学习资料,感慨万千。回想,这些年我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协会对我的资助与关怀。

回顾我的求学生涯,我深知农村求学的孩子实属不易。但是这一路走来,身边的人都在不断帮助鼓励着我。我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全班都在补习竞赛。补习的费用也非常高,我记得最贵的课程大约是一分钟一块钱,我参加竞赛在当时几乎用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们甚至向亲戚借钱都要我继续补习竞赛。

进入大学后,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一直在资助我读书,协会和蔼可亲的爷爷奶奶们关心着我的生活和学习。当我迷茫的时候,他们总是默默支持鼓励着我,这让我深受感动。他们像园丁一样呵护着我,激励我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掌握过硬技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大四,恰逢疫情期间,各行各业的党员主动请缨,敢为人先,勇担使命,深深触动了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发扬“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打硬仗的优良作风,战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线,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保卫群众生命安全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中,努力用扎实工作和实际行动筑牢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2020年10月13日,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非常感谢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这么多年来在经济和精神上的资助与鼓励。我一定会努力学好文化知识,钻研专业技能,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党的亲切关怀 伴我健康成长

中山大学 甘晨雯

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我在遥远的南国收到了家乡兴教助学协会关于开展“青春向党,健康成长”育人主题教育活动的一封信等学习资料,读罢心潮难平。蓦然回首这些年走过的路,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家乡,每前进一步,都与党的指引和亲切关怀分不开。

2019年9月,我怀揣着希望与梦想,或许还有一点迷茫,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大学入学之初,我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能通过努力,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学习党的理论和知识,以及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有关活动,我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加入了党组织。在党支部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大家一同学习,一起成长,身处极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党支部当中,能够增强自身的信念,不断进步。

2021年12月,我报名参加了中山大学韶关研学活动,参观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中山大学在韶关的办学遗址,感悟中山大学在民族危亡时期坚守教育初心的时代担当。2022年开学之初,学院紧急招募核酸检测志愿者,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到“大白”队伍中。这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验到了医(义)务工作者的不易。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期间不能喝水、上厕所,不停地动作使得身体感到异常疲惫。

即使走得再远,最牵挂的还是家乡。在外求学的日子里,总是时常回忆起家乡的一点一滴,留下刻骨铭心的烙印。每当失落时,就会想起妈妈经常鼓励我的话:做人要坚强和感恩!不能忘记一茬茬无私奉献的兴教助学志愿者,是你们的爱和帮扶支撑我和家人走过那段灰暗的日子。在我们家最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为我们这些困难家庭的学子挡住寒冬,把温暖送给我,无声的关怀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健康成长。难忘,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在帮困助学立德树人上精心哺育我们茁壮成长,每年开展一个具有时代精神和青年特色的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今年春节前夕,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的老党员还到宝堰镇、村困难学子家庭走访慰问,开展“大手牵小手,同心跟党走”育人主题教育活动,与我们学子座谈,嘘寒问暖,语重心长,激励我们成长。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时代,我感谢家乡的银发爷爷奶奶们奉献余热为我们成长指点迷津,我更感恩我们的党指引我们青年劈风斩浪健康成长。

青春向党话成长

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硕士生 周帆

我从9岁父亲去世到现在24岁大学毕业,不知不觉接受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资助已经15年了。这15年,我从稚嫩的小学生蜕变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学生,这一切都与协会的帮助分不开,我的命运也因此完全改变了,我对党的信仰和感恩、对协会的感激,就像党以及协会对我的恩情一样,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我会用我的一生去奉献社会来报答党和国家对我的栽培。

第一段成长经历是我中学时的回忆。2015年6月24日清晨,一通电话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让我努力平复的心又变得狂颤不止,打电话来的是当时荣炳中学的校长,他激动地告诉我,我被江苏省大港中学录取了,这是我求学之路的一个转折点。也许考上大港中学都会被烙上“聪明”的标记,但很可惜我从来都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应该说我是一个智商相当普通的人,二十多年了,“聪明”二字似乎从来都没有与我碰撞出什么火花,应该说“笨”才与我形影相随。我依然记得小学升初中时,我考了第27名,到了初二,我的成绩是31名,当时荣炳中学可以上普通高中的不会超过30个人,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我理所当然会去读职高,但一个人的命运从来都不在别人嘴里,我要掌握我自己的命运。也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只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吧,但在我初三的时候我是真正的演绎过的,青春年华,没有太多的欢声笑语和游戏歌唱,有的只是冰冷的公式和做不完的试题,连我都忘记了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只记得就是一直学,不停地学,就这样,最终在2015年的中考中我考了555分,以比大港中学录取分高10分的成绩被省港中录取。

第二段成长回忆是我的考研回忆。2022年4月10日下午4时许,我接到了第二通令我毕生难忘的电话,这是一通来自福建厦门的电话,一种强烈的预感直灌我的大脑,让我本就焦急的心变得更加不安,短短的几秒仿佛过了很久很久,我几乎猜测了所有可能的发生,但要面对的终究逃避不了。我终于鼓起勇气接听了电话,电话那头语气平缓,但这平缓的语气却不能使我急乱的心续得到一丝平复,直到电话那头说出:“恭喜你周帆同学,恭喜你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录取,你有三十分钟考虑是否接受录取。”没有任何言语可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我情不自禁地向宿舍跑去,紧绷的牛仔裤和急促的呼吸也不能阻止我继续向前奔跑,我奔跑着,不只因为我逃脱了所谓的命运,还因为前方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最后再次感谢协会15年来的资助,我会始终牢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会用我的一生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会践行我的诺言,承担历史与时代赋予我的责任担当。

2022-09-16 ——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26年圆梦进行时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15558.html 1 3 兴教助学,筑梦未来,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