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辉
从“天好一层灰,下雨一层泥”,到如今的青山绿水、绿瓦长廊,丹徒区高资街道水台村的蜕变过程,就是村“两委”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史。
今年,水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青荣获“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称号。作为水台村的掌舵人,他还将继续为水台村构筑和谐绿色的未来。
从污染者到治理人
8月25日,天气凉爽了很多。张志青走在水台村的柏油路上,讲起村庄的变迁,恍如昨日。“这个健身广场,原来是块荒地,改造后不仅仅环境好了,大家也有了锻炼的地方。”村委会门口的健身广场不大,但整洁,广场旁的卫生室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村卫生室。有了它,村民有了小毛病在家门口就能看。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不比城里的一些小区差。”说起村里的变化,环境是让张志青最骄傲的地方。十年的水台村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天好一层灰,下雨一层泥,整天雾蒙蒙”。当时,村里的主要产业是采石场和石灰窑。张志青也曾是这“主要产业”中的一员。
“我们当时还要从山西买煤回来烧石灰。”张志青开石灰窑是20多年前,他是村里第一个石灰窑的经营者。当时村里有两个采石场,这给石灰窑提供了“靠山吃山”的便利。一边开山采石,一边建窑烧石灰,最多的时候村里有40多个石灰窑。
因为入行早,张志青的厂效益不错,在大家还在谈“万元户”的时候,他厂子每年的收益有20万元左右。
虽然少部分村民的腰包鼓了,但水台村脏了,水台村的天也灰了。“2008年,老支书来找我了。”张志青说,老支书不仅希望他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更希望他能还水台村一片绿水青山。
2009年,张志青到水台村任党总支副书记。2010年,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消耗资源这条路绝对行不通。”上任前张志青就非常清楚,靠采石场、石灰窑、轧石场这样的“产业”,水台村不可能有未来。
2012年,水台村开始环境综合整治。趁着镇江市西南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省263专项行动”(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水台村关闭了村里的2个采石场、42个石灰窑以及2个轧石场。
2016年,水台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2018年,水台村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近10年来,水台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近7000万元。如今,村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从贫困村到小康村
“这7000万元的投资不全是村里掏的,村里出一部分,省、市、区政府和街道拿一部分,帮扶单位捐助一部分。”张志青解释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
张志青说,2010年的时候,村集体收入只有40万元左右,主要来自村里的两个采石场和部分集体土地的出租。“这样的村集体收入,按考核标准,水台村算是贫困村。”他开始思考水台村如何发展的问题。
2011年,张志青请赵亚夫来给水台村“把脉”,得到的答案是“利用资源,发展有机水稻种植”。这得到了村两委的一致认可:“水台村的发展就不用再靠消耗资源了。”村里成立了“亚夫工作室”,一批农业技术专家为水台村的有机水稻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当年,水青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60亩土地也流转至合作社。
据悉,水台村有机水稻品种换了好几次,种植面积也扩大至当前的400亩。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烘干、统一仓储、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六统一”确保了水台村有机大米的品质。
2016年,水台村集体收入超过80万元,证明不靠破坏环境也能摘掉“贫困村”的帽子。2020年,水台村集体收入达到了307.7万元。
从实干者到筑梦人
“诗歌馆门口的两棵刚种的松树,要经常来浇一下水。”看到土有些干,张志青立即打电话给管护人员。变美的水台村要保持,村里出台了“五定”机制,即定人、定岗、定时、定责、定路段,确保村里环境长效管护工作有效开展。
“诗歌馆”就是水台村的闻捷诗歌馆。闻捷,当代著名诗人,镇江丹徒籍。1938年,15岁的闻捷赴武汉参加抗日演剧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并参加演剧、编剧和记者工作,且发表诗歌。2019年,高资街道及水台村投资900多万元,在水台村大干水库边建造了闻捷诗歌馆。
“将来水台村的发展会更好。”站在大干水库边上,张志青构筑着将来的水台村。闻捷诗歌馆去年的参观人数近一万人次,加上省级美丽乡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两块“金字招牌”,张志青对乡村游和民宿的发展颇有信心:“现在人已经来了,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人留下来。”
“我们村还有另一个国家级品牌——凤头鸭。”现在,村“两委”在考虑如何把水台村的绿色推向市场。“村里还有1800亩茶园,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打造。”10多年前,因为灰蒙蒙的天,水台村的茶叶卖不出去;如今,“换了新颜”的水台村,茶园将迎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