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琼霞
本报通讯员 吴倩
“尽管才54岁就因病去世,但能在自己家里平静地离开,马先生(化名)也算是完成了临终前的心愿。”日前,家住新区姚桥镇仲宝村陈卜村七组的陈阿姨站在一处“里外全新”的农房前,谈起农房主人、几十年邻居马先生的一生。
马先生的妻子早年因病去世,唯一的儿子长期在外地不归家,2017年患上直肠癌,手术加上治疗费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而此时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无法安全居住,因无力支付维修费,在亲戚的帮助下,马先生来到附近的平昌中心社区租房居住,并以打零工维持生活。
去年以来,马先生病情恶化,癌细胞已扩散至身体多处,弥留之际,马先生很想回到老家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仲宝村村委会经过多方考察,将马先生家的危房改造纳入幸福家园项目。去年底,村委会线上发起众筹。今年3月,在镇政府、村委会及村民的多方筹措下,3万元维修基金筹集成功。5月底,房屋改造完成,外立面经过加固处理并粉刷一新(见图 张琼霞 摄),屋里地面重新找平,添置了全新的家具和生活电器,与改造前门前杂草丛生、屋内灰尘乱飞形成了鲜明对比。马先生也如愿搬进新家,实现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直至6月底去世。
“幸福家园项目是去年11月底启动的,旨在帮助困难户开展危房改造、大病救助、慈善助学等活动,彰显人文关怀。”仲宝村党总支书记陈刚介绍,马先生家的危房改造是幸福家园项目成立后落地实施的第一个项目,当前正在推进第二项困难户危房改造事宜。
幸福家园项目只是姚桥镇近年来以关怀帮扶夯实社会治理根基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姚桥镇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多方共同发力,形成全方位、多维度、齐上阵的党内关怀帮扶合力。”姚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细化走访慰问、帮扶资金、结对帮扶、群团救助、临终关怀等10项长效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做好困难党员关爱和困难户兜底,认真兑现政策、加大帮扶力度,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夯实社会治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