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石水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谈今后的志向,发了一些参考材料,其中有孔子要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谈志向一文。当时读这个材料,对曾点谈的志向很不以为然。他说的都是穿衣、洗澡、纳凉、唱歌之类的琐碎小事,谈不上什么志向,不能理解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点的志向。
随着阅历的增长,加上详细阅读《论语·先进篇》,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和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的人生经历,感到茅塞顿开。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曾点是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是“宗圣”曾参之父。《论语》记载,一天,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孔子要他四个门徒谈谈各自的志向和追求。子路抢先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用今天的话说,子路的志向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倾覆,只要三年,就重建人民的勇气和信心。“夫子哂之。”孔子对子路的宏图大志只是微笑“哂之”。
冉有接着说:“给我一个小乡,三年后,我让人民富裕起来。”孔子未作评价。
公西华当时只有十八岁,在这几个弟子中年龄最小,轮到他时,他说争取做一个人们祭祀天地祖先时的小司仪。
“点!尔何如?”孔子听了子路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后,问正在鼓瑟的曾点:“你怎么想?”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用通俗的话说,曾点的想法是: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沂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放到现在,恐怕很多人还是会跟我当初的想法一样,这叫什么志向呢?可是,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说自己十分赞同曾点的想法。
从字面上理解,曾点的志向的确让人不敢苟同。但是,回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仔细琢磨曾点的志向,孔圣人的赞赏意味深远。
最关键的一点是,曾点追求的是一个太平盛世。他的志向就是过上平凡、平安、平实、平顺的生活。过上这样的日子,必须天下太平。只有天下太平了,才能有个人惬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孔子和弟子谈志向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霸主之变,实则天下大战,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遍地皆是。曾点盼望自己能够过上社会安定、经济稳定、生活恬静的日子。大布衫、沂河澡、山坡羊,字里行间透着对宁静平安祥和生活的向往。这正是孔子这个思想家竭力推行儒家思想努力的方向。
子路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倾覆的担当,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孔子“哂之”,不是否定他的志向,而是笑他不结合现实社会想问题。子路想施展抱负,诸侯们根本不会给他环境。他自己初仕鲁,后事卫,尽管他留下“君子死,冠不免”的英雄气概,但还是死于诸侯纷争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想挽狂澜于既倒是不现实的。要不就是春秋又多一个纷争的诸侯。天下百姓是不可能得到平安的。
冉有造富一方的志向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可是孔圣人根本没有对他的志向作评价。是他肯定冉有的志向吗?不是。我认为孔子是觉得冉有的志向是虚空的。奴隶社会的春秋时代,哪有造富一方的现实环境,即使有造富的才能,最终只能为诸侯所用。冉有后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做季氏的家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使季氏比周天子还富有,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所谓志向,就是人决心努力的方向。曾点努力的方向,正是春秋时期天下百姓盼望的生活,孔子赞赏的正是曾点心中表达的是万民之心愿。当然,曾点的志向在春秋时代也是很难实现的。他盼望天下百姓过上宁静自在的日子,即使春秋五霸中很受后世称颂的楚庄王,在伍举和苏从的死谏和竭力作为下,也仅为百姓创造了昙花一现的安宁生活。孔子肯定曾点的志向,是要他的弟子们面对现实,心中深植万民之心。他周游列国,到处推行的理念,就是希望维护社会的正常稳定、百姓的安定富足。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在民心。人人都想着过上宁静安逸自由的生活,个个都为之而努力,这才是最崇高的目标。
任何时代,作为个人的志向,都要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之中,都要契合平民百姓的所思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