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日,我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纾困解难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助企纾困 “24条”),相关政策全面落地执行后,预计可为我市企业和群众减负约百亿元。“含金量”十足的纾困措施直击痛点、精准发力,充分展现了市委、市政府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经济恢复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一经发布就赢得了社会广泛关注。
企业一头牵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特别是作为保民生、稳就业重要主体的广大中小微企业,最容易受到“三重压力”和疫情影响,最需要党委政府在关键时刻扶一把。事实上,为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自2020年起,我市就先后推出“惠企18条”“支持企业健康发展10条”等政策举措,积极帮扶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取得了积极成效。此次发布的“24条”措施,是在认真落实省政府“苏政40条”等文件规定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按照“标准更高、措施更实、成效更优”要求,出台的升级版纾困新举措,力度更大、靶向更准、针对性更强。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从财税金融、降本增效、优化服务等方面,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雪中送炭”,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价格调控等手段的积极作用,面向全市低保特困人群、受困外地人员等设立了暖心政策,体现了浓浓的民生“温度”,对有效支持市场主体稳定预期、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具有强劲的支撑作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让好政策落地见效关键靠执行。各地、各部门、各条线都要增强“输在关节点”的危机感、“慢了就是退”的紧迫感、“不干真不行”的责任感,深刻认识到精准帮助企业尽快步入生产、经营正轨,不仅关系到能否凝聚抗疫合力打赢这场阻击战,也与疫情过后我们的社会经济能否尽快恢复活力直接相关,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在抓好疫情防控不松懈、不动摇的基础上,更加主动自觉做好企业纾困和群众帮扶工作,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开展督促跟踪,确保政策第一时间送到企业群众手中。同时要成立工作专班、开辟绿色通道,及时发现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并加以解决,及时回应相关诉求和关切,全力做好纾困解难和服务保障,做到大小企业一视同仁,尽最大可能能减则减,让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政策红利。
疫情当前,困难只是一时的,只要我们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做到政策发力、企业奋力、各方齐力,让纾困解难各项举措精准无误直抵“疫线”企业群众,就一定能克服眼前困难,推动镇江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