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本报通讯员 钟志仁
“我们大豆种子已经购买到位并入库,玉米种子也已经下好订单了,过一段时间就能运来。”“这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模式是中央文件说的,我们既然有种植条件,一定支持。”近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给记者看了他的微信页面,上面有十多位农业经营主体的聊天记录,内容都聚焦在一个“热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
其实,这个“热点”源自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的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示范种植正是其中大力示范的种植模式。作为苏南板块的“农业大市”,镇江早已吹响推动这一“热点”落地的号角。
“新”豆农的“全新”使命
在丹徒区世业镇,这里有着3860亩的大豆种植面积,老王和两个儿子是种植管理的主力军。“我们是2014年从安徽来的,在老家那边就种大豆,来这里还是想种大豆。”
老王的大儿子王兵兵告诉记者,父母最初的大豆种植产量只有亩均150公斤多一点,自从他和弟弟来这里后,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机械,农场的大豆种植效益越来越好。“在大家的努力下,大豆的亩产已增长至200多公斤/亩。虽然亩均效益依旧不高,但我们还是想种它。”
“近年来,随着配套农机的不断引进和机械改良,我们家的大豆种植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效率很高。适度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难度不大。而且能为国家做贡献,我们更加愿意。”今年,王兵兵和弟弟商量,要响应国家政策,在自家农田里开展“试种”。目前,他们已经准备好大豆种子,玉米种子也已经下了订单。“听说,镇江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意见就在近期要公布了,还要给我们做培训,我们对开展好这个模式的试种更有信心了。”
“新”公司的“全新”探索
这两天,镇江富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李杰有些着急,原先要种下地的玉米和大豆苗种还在仓库里,突如其来的雨水和降温,推迟了种植进程。
作为一家2017年搬至句容市下蜀镇的“新”农业科技公司,公司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鲜食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在句容市下蜀镇空青村,公司有着200亩的流转土地,开展着多个鲜食玉米品种的试种。“对于玉米地里复合种植其他作物,我们一直有所尝试,2021年我们就在玉米地里套种过西瓜,取得了亩均600元的收益,效果不错。”
此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示范推广,对于李杰来说也是一个难得机遇。“我们一直和江苏省农科院进行合作,目前已选出大豆和玉米品种各4个,将在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选择出适合的单个玉米品种和单个大豆品种开展组合试种,每种组合面积不低于5亩。”李杰笑着说,鲜食玉米依仗于较高的销售价格,本身亩均效益就不低,在完成亩均定植3000株的要求下,无论混合种植哪种经济作物,都是额外的“纯收益”,加上国家和省级层面对这一模式的补贴累计达到320元/亩,可以说给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新”技术的“全新”推广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发挥大豆和玉米同一生长季节、适宜间套种的优势,将传统间套种技术与机械化、标准化有机融合,实行玉米带大豆带交替复合种植,改单一作物的净作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的复合种植,有利于发挥边际优势,实现共生作物和谐相处、协同增产。”业内人士表示,该模式与玉米净作相比,理论上每亩玉米产量相当,但可增收大豆100-150公斤,大豆还有固氮培肥功能,每亩地可减施纯氮4-6公斤。示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保障玉米生产稳定、提升大豆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自今年1号文件发出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在统筹做好在田小麦、油菜等作物春季化除、施肥等春季田管的同时,科学扎实推进我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工作,全面落实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任务。
“在多次组织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市油料生产工作意见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技术意见,目前已成立了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协调推进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并已将目标任务分解至各相关市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落实5个百亩攻关方,各类种植主体76个,种植面积8000多亩,部分种植户已经开始落实大豆、玉米种源和相关配套农机。近期,我市还将邀请省级以上专家,组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示范种植技术、农机专题培训,同时组织开展种植模式、防病治虫、农机选型等方面的技术集成和攻关,力争做到大豆玉米综合产量明显提高、种植收益不减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