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婕
早春的阳光明媚而不失温柔。扬中新坝镇向阳村村民彭绍军放下用了一个冬天的热水袋,坐着轮椅在屋外享受着春日暖意。伴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他接通了女儿的视频电话。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硕博连读的女儿,因临床实习,春节未能回家团圆,但这并没有影响彭绍军的心情。电话接通的瞬间,他像换了个人,欢快的情绪跃上眉梢,变形的手指也灵活了,“你妈妈选了好日子,下个礼拜动工,把房子修一下。”
父女俩的对话,从“好日子”开始;向阳村的故事,从这个家庭的向“阳”而生开始。
22年前,彭绍军意外在工地坠楼,导致颈椎骨折、高位截瘫,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也失去了往日的快乐。“一开始不能接受现实,出院后还有段时间自暴自弃,冷静下来就劝她离开这个家。”丈夫的决绝并没有让妻子宋冬英选择“大难临头各自飞”。
当时,宋冬英只有26岁,女儿才3岁,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一米五几的小个子、不满百斤的她,来不及擦掉眼泪,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凌晨起床干农活、料理家务,帮丈夫按摩,天亮了外出打零工挣生活费。她的坚强和执着不仅帮助彭绍军走出了阴霾,也感染了年幼的孩子。
女儿自小懂事,七八岁就能帮着照顾父亲,并且立下学医的志向。5年前如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本硕博连读学习临床医学。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在这浩淼的世界中,妈妈似一粒微尘,虽然渺小平凡,但她用她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一方净土,供我们一家快乐生活。她在我心中是最伟大的人,我要做我妈妈这样的人。”
向阳村地处偏远,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北江边”,虽不具备资源优势,相较于兄弟村发展不算快,但是“村”如其名——向“阳”而生,透着倔强与顽强。“向阳”美好的寓意,如今也是整个村的精神风貌。
危难之时,村集体、左邻右舍,纷纷向像彭家这样的困难家庭伸出了援手。“一方面我们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助困、助学,同时尽己所能,给困难家庭提供公益岗位和资金资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基础。”村干部王玲霞说,来自各方的关爱和帮助,不仅让这些家庭的生活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燃起了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困难家庭虽然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不是坐等,而是靠勤劳和智慧,努力改变生活!”
向阳中心路两侧的草木,已经吐出了新绿。“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底白字,是村里最明媚的春光。
第7村民小组的伍学英有一对残疾的儿女,命运的一次次考验并没有压垮这个普通的农家女子。“帮我听着点,哪里要用工的,喊我!”尽管在村集体的帮助下盖了新房,完成了当地人“砌房造屋”的重要使命,但她似乎还不满足——春节后一直没找到活干,有些着急了,见网格长施锦涛进门,第一句话就是“找工作”。
“其实,像她这样的家庭,靠政策帮扶生活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么多年来,她一边照顾儿子、女儿,一边四处打零工,忙得像个陀螺。”施锦涛在基层工作多年,在他看来,困难家庭逆袭过上好日子,外因是帮扶,内因是奋斗,两者缺一不可。
黄步财家也曾是村里贫困家庭,读书识字不多,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直供儿子读到硕士研究生;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文伟(化名),是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如今已成长为当地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在偏远的向阳村,彭家、伍家、黄家、文家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又是贡献者。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经历艰辛而长期的奋斗,过上了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11点半,宋冬英趁着午休回来给彭绍军做饭,很快自家地里种的新鲜蔬菜就变成了喷香的菜肴。饭桌上,夫妻俩商量着修房子的事,也构想着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