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迎
“好的,你刚才和我说的问题,之前也有其他大户问过,我马上就过来。”节后上班,刚刚荣获市级机关“十佳效能标兵”的市农业农村局植保植检站高级农艺师朱友理就接到了一位熟人大户的求助电话。放下电话,他急忙拿起背包,往大户的生产基地赶去。像这样的求助,对“农田医生”朱友理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作为一名植保植检工作者,朱友理在田间地头已埋头苦干了10年。当初之所以会选择干这一行,与他儿时的所观所感密不可分。“我出生在苏北农村,喜欢饱满的稻穗,厌恶茂密的杂草。”朱友理说,儿时见到最多的,是父母蹲在小麦田里除草,汗流浃背;看着被农药打死的棉花,愁容满面;看着被蝗虫吃光的水稻,欲哭无泪……
“父母让我奋发读书,跳出农门,但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却毅然选择了植物保护。”朱友理郑重地说,无他,只希望能研发更有用的技术去打倒那些可恶的病虫草害,最起码让父母种地能轻松一点儿,让他们弯曲的脊背挺直一些。
2012年,在扬州大学取得农药学硕士学位的朱友理,来到了镇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 不断应对植保的“棘手”问题,是朱友理的成长足迹。“2014年镇江新区丁岗万顷良田出现水稻恶苗病重发问题,我和同事们经过现场查验,确定发病原因,随即对症下药,筛选了一批对恶苗病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和未产生抗药性的浸种剂,并在省内率先开展种衣剂拌种(包衣)技术研究。” 2015年,朱友理发现规模种植大户对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等植保器械不能应对大面积植保需求的担忧十分普遍。对此,他开展了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技术研究,并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植保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过去那些便携式设备日作业能力仅有20亩-40亩,一次病虫防治往往要5-6天;而1台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天作业面积在200亩-400亩,1架无人机1天作业面积达到500亩-800亩,大大提升了防治效率。”
在植保技术的研究应用中,朱友理也不断探索创新。“为了解决杂草抗药性问题,2015年,我在省内率先开展双唑草腈、氯氟吡啶酯、二氯喹啉草酮等药剂的筛选试验;为了解决褐飞虱抗药性问题,2016年我在全省植保系统第一个开展三氟苯嘧啶防控褐飞虱的试验示范;为了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2017年,我与镇江农科院合作在省内第一个开展水稻病虫轻简化防控技术研究;为了解决稻田杂草防除难、除草剂使用量不断上升的问题,2018年-2019年,又率先在省内开展机插稻田杂草‘插喷(撒)同步’技术研究……”
为了更好地推广植保技术,服务广大农民,朱友理和同事们成立了亚夫党员工作室,加入了亚夫科技服务团,经常利用周末开展技术指导志愿服务;建立了庄稼医生现场问诊工作制,每年至少进田入户60余次,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们把脉问诊。“我和同事们创立了种植大户电话联系工作制,已存下上百个大户电话,每年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开展电话技术服务100余次。”他还建立了种植大户QQ群、微信群和植保公众号,每年在群中发布病虫发生趋势、防治技术意见、科学用药技术等20余期,被转发200余次,较好地解决了植保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研究在路上,收获亦在路上。从事植保工作的10年中,朱友理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农业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第五期、第六期镇江市“169”科技骨干等称号。他撰写的技术论文在连续四届全省植保系统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得的二、三等奖有7项之多,他参与的“水稻病虫害全程简约化防控技术集成与推广”“水稻病虫精准施药技术集成与推广”等项目先后获得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江苏省农业丰收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仅“水稻病虫精准施药技术”一项,每年在全市推广面积就达40万亩以上,为农民节本增收4900余万元。